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2章 五味正店(四千大章) (第1/2页)
二合一章,晚了,见谅。 感谢“啦V5头像”的万赏! 自澶渊之后,宋辽又订下盟约,互不收留逃民,且两国贸易也以场互市为主,理论上断绝了宋辽之间的民间往来。西夏的情况也差不太多。 但是,也不想想,当世最强盛的两大帝国之间,只靠雄州互市怎么可能满足民间百姓的商货需求? 所以,官方虽然限制民间往来,但是,走私偷贩依然是无法彻底断绝的。 现在的情况可以说,就是都装看不见。 宋、辽、夏三国似乎形成了默契一般,宋辽于河北两路雄兵对峙,却对西边的大辽京西道和大宋河东路疏于防范。 而宋夏之间,于永兴军路军战不断的同时,对于东北向的大宋河东路也是少有进犯。 如此一来,也就为民间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成全了太原这个特殊的存在。 大宋西北番民本就有党项一族,再加上辽地的羌人、西夏羌人以走私为业,把大宋的茶、丝、陶、铁贩入两国,几十年间从未间断。 而西夏的青盐、牛羊,大辽的牛羊、山货也是大宋所需,致使太原各民族高度融合。 除了党项人、辽地汉儿,契丹商人在此走私了几十年,有的也逐渐在大宋定居。形成了太原现在的格局。 唐奕等人下马慢行,现在街道两边的商铺中,甚至能看到很多在开封都找不到的奇货。 比如,大辽的松子、山核桃、山果等野货。这些东西在雄州互市上都是极为抢手,辽人更是拿来当做国礼赠于大宋,可见其珍贵。 但在此处,竟是随意摆在路边售卖,与平常货物一般无二。 唐奕特意跑到集市上转了一圈,这里不但有大辽、西夏的特产,就连西州鹘的葡萄美酒、各色干果也是一样儿不缺。 宋楷看的新奇,转脸挤兑起唐奕。 “看来,观澜运力还是有待提高啊!西北这么多好东西,你却一点也没沾上光。” 观澜运输体系走的是水路,多以江南、两湖,还有沿海的产出为主,西北水路不通,自己和观澜搭不上边儿。 可是,唐奕却是不接话,紧锁眉头,喃喃自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盐。” 众人一怔,这才现,全城奇货遍地,但确实如唐奕所说,唯独少了西北最著名的东西青盐! 宋楷挠头道:“对哈,怎么没有盐?” 丁源撇嘴道:“买盐当然去杂铺,谁还摆到街面儿上来。” 大伙儿一想也对,特意四下扫看,看有没有卖盐的铺子。好巧,前面不足十丈远就有一间。 唐奕拧着眉头走了进去。 “老板,卖盐吗?” 杂铺掌柜是个粗壮的汉子,抬眼一瞅,没说有没有,倒是不咸不淡地反问道:“南边儿来的?” 唐奕抿然一笑,“怎地,挂相?” 汉子又是不答,一指柜上的一排白布口袋中的一个,“15o文一斤,要多少?” 唐奕又是一愣,随即一边拿起一块“盐巴”细看,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道:“这么贵?” 汉子道:“咱这西北偏的很,自然就贵些。” “那这质量也太差了点吧?” 这盐巴略有青黑,搓下一点儿放到嘴里一尝,还有点苦涩,是官方流通的解盐。 汉子不干了,“公子识不识货?咱这是上等解盐。可着太原城,你也找不着比这更好的官盐了。” 唐奕嘿嘿一笑,“您别激动,我的意思是” “有没有青盐?” 汉子一怔,下意识答道:“没有。” “那是犯法的!” 唐奕陪笑道:大老远从南边来,可不是为了走解盐的。” 宋楷帮腔道:“咱们走的量可不小。”说着四下扫看。“要是成了,够您这小店儿吃个三五年,当是不成问题。” 汉子犹豫了一下,还是坚定道:“没有!” 唐奕摇头,不再问盐的事儿。 “那城里哪家客栈住的舒坦,还请大哥给指条道儿。” 这汉子倒没犹豫,“府街西头,有家五味正店,是大原最好的大店了。” “得勒!”唐奕飒然一拱手。“那就不耽搁大哥生意了。” 说完,带着宋楷等人就往出走。 走到铺门外,唐奕停下,身嚷道:“小弟这几天就住在那儿了,大哥若是找到门道,可去客栈寻之。” 说完,不等汉子反应,已经消失在人流之中。 “这汉子还挺小心!”丁源抱怨道。“我还不信了,这么多杂铺,他不卖,总有人卖。” 唐奕冷然一笑,“屁的小心!你去别家看看,多半也是这个待遇。” 丁源不信邪,找了几家一问,果然是只有解盐,没有青盐。 “怎么事儿?” 唐奕答道:“估计是吴相公来西北巡案的事情,早就传到了这边。” 一进太原城,唐奕就纳闷,这和他了解到的情况完全不符啊! 据老师说,青盐遍布西北,又以太原为最,是为青盐入宋的集散之地。别说是杂铺,街边儿集市敞开口袋叫卖的都比比皆是。 怎么可能走了这么半天,他们连青盐长什么样儿都看不着。 一定是有人把朝廷要整顿西北盐务的消息早就散出去了,各家盐贩才会这般警惕。 “那现在怎么办?”唐奕把话一说明,宋楷就有点沮丧了。 “看来,果真如传言一般,私盐之利军政两务都有参与,咱们来的这么低调,还是不行。” 唐奕摇头,“先住店,等杨文广到了再说吧。” 看来,他还是想简单了。本想进城来看看青盐猖獗到什么程度,却没想到,人家早防着他呢。 照着那汉子的指引,几人寻到五味正店。 前脚进店,后脚就跟进来一个流里流气的汉子。也不说话,进来就往厅中一坐,一瞬不瞬地盯着唐奕等人。 唐奕他们进了厅,倒是没注意那泼皮汉子,反倒是不由一疑。 本以为,这传说中的太原最大客栈生意不得多好,却不想,并没有那么邪乎,大厅之中竟鲜有旅客,颇为冷清。 柜台里斜倚着一个穿缎面儿罩袍的中年人,岁数不算老,可胡子倒不少。半尺多长的美髯,再加上西北人特有的高原红,还真有那么几分后世电视剧里关云长的味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