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心态与言行 (第2/2页)
理论层面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孔子所说的“长戚戚”并没有这样的客观条件。我们这样分析是出于坦荡的理解人的生活的“不容易”的情怀。 我们观察到在社会有这样的一种人,由于一味喻于利,弄得自己患得患失、与别人交往总觉得自己吃了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会忘却情义、情谊,比如你有九件事情对他好,第十件事情没能照顾他,那么他就认为十件事情他全是吃亏,甚至为一点小事与你翻脸。患得患失、总觉得自己吃亏、忘却情谊情义才是“长戚戚”之源泉,或说根本原因。全是他个人的因素造成。孔子把这样的称为小人。 不讲情义,心中哪里会装得住情谊?心中无情谊,只能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了,人一旦进入无情的世界,长戚戚是必然的事情。 患得患失、总觉得自己吃亏、因此而忘却情义情谊的心理我们称之为找戚心理,属于不成熟的心理,可称为小人家心理或小人心理。 前面的分析属于有“念戚”心理。找戚而又念戚,不长戚戚往哪里跑?跑不掉的! 找戚、念戚,再念恶,那就有危险了。一般地,一个人在心里留念什么情素什么情素就会增加,留念爱人,爱增加;留念亲人,亲增加;留念戚,戚增加;留念恶,恶增加。 如果念戚,个性柔弱的就会表现出可怜相,同情不得来恐怕欺负已先至;个性强硬的,可能就会口出怨言,如果再念恶甚至会口出狂言,心理未平衡,恐怕危险已到来。所以特别是处于外邦,还是要把孔子的话当作一面镜子一个参考。要有危机意识,既看到机会天道,也谨防危险、风险,而在形势已经明显不好之时,切不可顶风而上,因口得祸太幼稚。 大家看到了,老夫用法家的理论做心理学的技术分析,它能说清楚,佛学不能作到技术层面的清楚。老夫有一理想,那就是儒、道、法、墨四大台柱子。其中前两者属于理论、后两者侧重技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大家看如何?对于孔子说过的话,我们一定要自己看自己想然后作出选择。一定要把孔子从过去的必然王国拉到我们现在的自由王国里。 坦荡而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世界,才能接受现实,承担责任,才能够更好地感知、研究这个世界以便更好地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信坚志定的内心和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与坦荡的胸怀、危机的意识、机警的言行并不矛盾!拥有这些,不戚不惧。 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第一灵活本身总是好的,也符合游击战术常识。第二便于我们建立警觉机智和灵活的行动方针。第三进入外邦“守死善道”是行为道德规范,只能是适合就进入,不适合就撤退。孔子说的都是道德的做法。
如果不这样,哪里还管人家有道无道?都会变成强盗,形成强盗文化。 我们中国人笃信“守死善道”,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和平使者!我们走遍天下,朋友满天下! 顺便说明,孔子的笃信好学中“笃信”与老夫说的“笃信”意思不同。老夫说的“笃信”是动词。而孔子的笃信是指信仰要坚定,比如“守死善道”。好学是指爱好学习与研究。 大家注意啊,这里是在说个人与邦之间的事情! 个人,比如自由民笃信“守死善道”,相应的邦和统治者要笃信仁的信仰而讲仁义。社会伦理的基本逻辑。 讲了邦,就讲天下,就是讲全世界范围内,今天的人们,有条件的不都是这样做的吗?总是选择法制健全、文化素质较高、生活设施条件较完备的适宜工作适宜生活的地方居住的吗?其实这也一种理想。 基本精神,千万不要把精力与时间用在那幼稚的“长戚戚”上啊!国家、地方的形势个人要感觉,要积极地去应对!你如果什么都不会,见势不妙,拔腿跑起来也不会? 这句话后面的“邦”应该是指祖国了,严肃起来了。 没有人可怜你,要自救。对祖国不能不管不顾。 93421148网友:看望老友,我们会继续坚持:人之事,态度决定一切!也就是君的:“反哺先人”!!!步石回礼:老友的支持对老友释放持续的正能量。将以勤奋的行动表达对支持者的感谢。 盛东风问:如何接待反对者:步石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惟以勤奋表达意志。 江流网友:用当代观念改造孔子?步石回礼:您认为呢? 步石岔话:左晚石看见“独行”的一条发言,今天消失了。它不是一完整的陈述句,因而在学术层面它完全是一废话,玩的是咒语的鬼把戏。阴酸晦涩,但它可以用来检验阅读者的心志与心态,一旦为它吸引甚至觉得深奥,那么说明读者有和作者一样的故弄玄虚和阴酸晦涩心态。比如从小听一故事,有三青年结伴进京赶考,夜宿一庙里,请老和尚算考运,只见老和尚树起一根手指头而无语言。你听过这个故事吗?对老和尚无可厚非,甚至值得称道,因为他是被动的,而可能是出于不打击任何青年人的目的。 孔子强调修慝而攻击自己之恶是因为人们常常忘却自己的恶行恶果,也就不能认识自己的恶念及其严重性,也就无心改正。而念恶总是留念他人之恶特别是对自己犯下的。这样的念想把恶变成了“胖大海”,小怨恨变成大仇恨,首先是伤害自己的身心,甚至作出报复的行动而伤害他人伤害社会。念恶能肆意放大矛盾与仇恨,个人、文化、社会和国家都值得引起注意。 念戚常有双向,因而不可一而概之。念他人之悲戚,把他人的疾苦放在心上念想,以至于想到要亲自出手相助,即亲戚了。这是值得提倡的,传统文化中有亲戚文化,小时候感觉它对生活很重要的,亲戚之间休戚与共,相互扶持是义务可以不是亲情。所以亲戚关系要比具有亲情的家人之间的关系要远一些或很多。现在社会好象很少提到亲戚文化了。可能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而显得落后了? 所以,我们讲的念戚是指念自己之悲戚。念多了心情纠结、情怀阴酸晦涩,养成自可怜的憋屈心态。不好。 用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它可以是一种计谋,一种生存术!比较著名的,靖王刘胜向他皇弟汉武帝打出的悲情牌,那真是内心强大毫无戚意,但他的悲情表现却成功打动了汉武帝,削蕃后来改成“修文德”的办法——允许蕃王分封。而汉景帝不得已用武力削平七国之乱,但仍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这个历史有很多启示,比如分封制好还是不好? 乞丐是与戚有关的古老职业,乞丐的生存依赖社会和人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乞丐的内心也许早已消失那应该有的戚意,但不应该被理解为内心强大而应该被理解为他们回归自然人的境界。同时他们丢失人文人的自尊心和体面,因而人们都羞耻于cao持此职业。 在日常生活中有装可怜的情况发生,那其实是计谋。 有的人可能认为石扯远了,那么你是书呆子,石不是。一切皆有用、皆可用于谋生,人要有同情心,但莫要被人利用啊!顺便说的是书呆子是如何炼成的?那石告诉你:童话故事是儿童版的童话世界;圣贤理论是成人版的童话世界! 哲学意义:这是在运用对立统一:悲戚与怜悯对立统一。没有悲戚就没有怜悯。 96020319网友:用乌鸦就行!依靠乌鸦就行。步石回礼:鸦有反哺之义,你有吗? 孔子讲个人与祖国,讲得很是具体,但我们从中可以抽象出这样的道德规范:与国家与人民共命运,并建立相应的荣辱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