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衔巨星_第23章 北国之春熏人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 北国之春熏人醉 (第3/3页)

是多给学生一条路,演员条件不行,可以转导演;导演条件不行,可以转演员,都是一样。

    艺术方面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

    目前的一些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所以燕影在教学过程中,导演系大一要学习表演,表演系也会教授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比如自己排练小品,平时作业是这样,期末考试也是这样,老师指导归指导,但坚决不搞包办代替,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和考试。

    这样一来,就算学生再会表演,可剧本不行,也未必比得过专业不如自己的学生。

    可是这样不就成了比谁钱多了吗?当然不可以。

    所以在考试的方式上要有一些限定。

    就像大家的考试题目不一样,也是这个道理。就算你要买剧本,学院里也没有那么多同学和学长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给表演系学生创作那么多剧本,毕竟人家同期也要期末考试,没什么时间,临时创作适合考试的剧本哪有那么容易?事先又不知道考题。

    这样还避免了编导系学生“一本多卖”的尴尬情况。不要以为编导系的学生素质很高,一般都是能占便宜就占,不然业界还会有那些垃圾编导吗?

    再说,人穷志短,有钱什么不能卖?

    难道表演系的学生吃了亏,还敢到处囔囔,或者找老师告状?别逗了,那不是找骂吗?甚至老师抽你两巴掌都很正常。你就只能吃哑巴亏。表演系学生买剧本也要挑有信用的,能保密的学长。其实编导系的学长学姐们想要赚点表演系的学弟学妹们的小钱也不太容易。

    学弟学妹们如今都学聪明了,不好骗了,哪有那么傻的?

    另外,考题不同也省得同学之间相互抄袭借鉴。

    你把同学的戏都抄了,让同学怎么表演?那样当然不行。

    学生各组考试,都是自己创作自己的,自己表演自己的,最大限度体现自身实力,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虽然一些情况还是不可避免,但减少到最低就好,水至清则无鱼。

    其实老师们也知道有些高年级的学生确实需要赚一点钱糊口,不会完全堵死这条路。表演系的学生,哪怕出去拍个平面广告,也有不菲的生活费。但编导系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容易。谁敢轻易要你的剧本?谁敢轻易让你执导?大三的路华茜学姐的剧本不就连续被退稿吗?幸亏最后遇到周易慧眼识才。在这种情况下,学院里的一些事情,只要不过份,老师们往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尤其在这种考试时间很紧的模式下,说不定会有更多学长学姐受益,找份“兼职”呢!

    对于有这种“兼职”能力的优秀学生,说不定文学系和导演系的一些老师还很赞赏呢!

    不是一个系的老师,想法肯定不一样。

    你们表演系的学生学得怎么样,关我们文学系和导演系的老师什么事?难道会给我们奖金和职称啊?谁让你们艺考招生的时候净走后门,不好好挑选学生的?现在教学犯难了,急赤白脸的干什么?

    艺考都是各系负责各系,教学也一样。

    你们的学生愿意买,我们学生就敢卖!

    老师们确实没办法。

    这些事情,班里很多学生都心知肚明,但不会说出来,不然太得罪人,老师也未必会管。如果真的揭穿某人,撕逼简直会从校园一直撕到演艺圈,很可能会撕逼一辈子。这种艺术高校的校园从来都不是象牙塔,确实是最接近外界社会环境。

    不过周易显然不用像某些同学那样,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去其它系拉关系买剧本,真的没有必要,就靠自身能力就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这样更好。

    这也是周易平时周末有时缺席排练,要去拍戏,但最后考试的时候,舍友们还是愿意和他一起排练表演的原因,因为周易的能力在这里摆着,不是只靠交情维持的,不然舍友们也会有意见。

    周易的编剧能力和表演实力都是大家看重的,愿意一起配合,对大家都有好处。

    像身份地位之类的东西,反而是其次的,学生只靠实力说话,不喜欢那些虚的。

    而且平时课上表演,即兴发挥,周易也总和舍友们一起表演,相互熟悉能配合。

    不然大家根本玩不到一起去,你平时总缺席排练,谁愿意和你一起玩?

    不过周易平时不缺专业课,他和那种平时出去拍戏,一拍三个月不见人影,开学来一次,考试来一次,就是头尾见两次面的学生肯定不一样。那种学生平时都不住在学院,晨功都不出,肯定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考试都没法考,同学们肯定都不愿意和那样的同学一起排练考试。

    但周易不同,平时工作归工作,但天赋在那里摆着,没有耽误专业课。这次期末考试就考得很好,考完的台词和声乐分数都很高,平时确实很努力,尤其班长以身作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这点确实令人佩服。

    这次两科95分,差不多就是最高分了,很多同学都很羡慕。

    拍戏学习两不耽误,还能考这么高分,确实是天纵奇才了。

    舍友们当然愿意和这样品学兼优,还能拿奖的优等生交往。

    这是人之常情,很好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