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人_第一百八十三话 百夫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三话 百夫长 (第2/2页)

了手中的稿子,叠了几下装进西装口袋。

    台下部分哄闹的学生,和强绷笑脸的百夫长们,见此情形,竟安静了下来。

    刘长根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面沉似水,目光笃定,像是武林高手对决前的出场画面,一扫刚才手足无措,笑料百出的狼狈样。

    “不好意思,那稿子是俺儿子刘宇写给我的,可俺实在念不下去了,誰叫俺就是个粗人咧!”

    刘长根把麦克风握在手中,声音洪亮,气场庞大,连身后的校长都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老刘继续用河南话讲到。

    “说到捐款捐物,俺家真没啥好的传统,因为啥,因为俺在老家的时候,本身也是贫困户,你说俺哪有精力去救助别人呐。说实话,之所以俺这次捐了五万块钱,也是有一定的私心。”

    台下的人长大了嘴巴,台上的人也面面相觑。

    “俺第一个私心,俺也是从穷日子过来的,所以要说给那些还在贫困县的孩子捐东西,俺可是一百个赞同。别说五万块钱,就是让俺把半拉生意都捐了,俺也愿意!”

    “俺还有第二个私心,那就是俺儿子刘宇。不瞒大家说,刘宇这孩子非常善良,但就是有些自卑啊。要说这自卑的原因是啥,我想在场的同学和老师心里也都清楚,那就是因为,他是个外地来的孩子。俺花钱就是为了让他在学校里更加自信!”

    刘长根此话一出,cao场上顿时议论声四起,连班主任都对老刘指手画脚,怒目而视。

    “这家长什么水平啊,怎么能说出这样的不负责任的话来呢……”

    另一个百夫长附和道:“就是!这不符合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啊,简直倒行逆施……”

    校长见状,走到老刘身边,关掉麦克风,压低声音说到:“刘先生,你别再说了,赶紧鞠个躬下台去吧!”

    老刘笑着拍拍校长的肩头,“再给俺最后两分钟。”

    随即,打开麦克风,接着“发言”,校长被冷冰冰地甩在一旁。

    “同学们和老师们肯定不同意俺刚才说的话,那好,俺给大家解释一下。”

    “俺全家来北京十年了,俺就是从摆菜摊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当初刘宇还在海淀一个打工子弟小学读书,那会儿这孩子特别阳光,特别开朗。可自从打工小学被拆了,俺很多老乡的孩子都失学在家,俺到现在也不明白,好端端的一个学校,咋说拆就拆呢!好在俺运势不错,把生意做起来了,俺才有钱送儿子来咱学校念书。”

    “俺想问问在场的同学们,你们当中,和外地同学成为好朋友好伙伴的有多少人,举起手让俺瞧瞧。”

    老刘放眼望去,台下上千人,竟无一人举手。

    刘长根嘴角微笑,心中有数。

    “那么俺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俺还是个摆菜摊的小贩,你们当中会有谁和他成为好朋友么?”

    方阵仍是一片沉默,只是几个百夫长有些明白老刘的意思了,好奇心十足。

    “同学们用沉默回答了俺刚才的两个问题,俺一点都不奇怪。前些天,刘宇早跟俺说过,他在学校里的外地同学和本地同学,不容易相处,所以我才突然问了刚才的两个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里,要划分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区别不会太容易。除了口音和籍贯这些,还有很多方面同学们没有搞明白。同学们当中,恁家往上数三代,还是北京人的举手,不知道的可以回家问恁爸妈啊!”

    “俺估计,三代往上还是北京人的不足十分之一。同学们不要误解,俺不是想翻陈年旧账,俺只想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北京是一个时刻在发展和变化的城市,它的成长历程伴随着无数个曾经的外地人,最终融合进来成了北京人。它既是北京人的北京,它更是中国人的北京。同学们,请你们不要区分谁是外地同学,谁是外地人,只要热爱北京,做人诚恳守信,他就和你们一样,也是北京人……谢谢大家!俺说完了……”

    老刘把麦克风还给校长的时候,校长还在惊愕无措中,满脸的表情只能用“傻眼”来形容。

    一个学生的方阵中,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说得好!”,随即其他方阵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掌声和欢呼声瞬间爆发出来,有如强大的电磁波一样,震撼着整个cao场,连表情严肃的百夫长们也都拍红了巴掌。

    人群中的刘宇已是满汉热泪,第一次如此崇拜自己的父亲,那个红脸儿的河南庄家汉子。

    随后的几天时间,刘长根一家的生活还是发生了些许改变。

    老刘那天的“激情发言”,不知被哪个学生用手机拍成视频,并传到了网络上,经几大门户网站和社区论坛转载,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网络热点,在网民中产生极大的反响和争论。

    而几个记者已经联系到了老刘,希望能抽时间做个详细的专访,让老刘谈谈说出那番话时的动机和心路历程。

    与此同时,市教委联合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重新考证打工学校的规划和安置问题。

    刘宇,在学校里已经成为了“明星人物”,成为了同学们口中“那个让校长尴尬不已的英雄的传人”,很多别的班级男生都向刘宇抛出橄榄枝,希望结交朋友,甚至还有女生也给刘宇留下纸条,希望彼此认识,共同进步。

    而最大的变化还是在老刘身上。

    不仅儿子顺利的登上了学校的光荣墙,而且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火。

    总有知情的热心网友,拿着相机在店门口合影留念,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就是视频里那大叔的店!太牛了!”

    网友的传播,媒体的报道,不仅让刘长根这个河南大叔的形象家喻户晓,同时,也在全市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地域,关于融合的大讨论。

    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一时间,“外地人和北京人”这个陈年旧事,再一次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首要谈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