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章 轻而易举 (第1/2页)
毕竟一把轻剑,是不能发挥出这招的威力的,那种卷动气流,卷动一切的威势,只有一定重量,和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的了。 不过于澜反过来想了想,其实他想的太多了,这把剑的重量其实一点都没有变化,只不过是他的力量突然大增而已,导致了他有些把控不住自己的身体,好像是手中的长剑,变成了轻剑,实际上,情况跟以前一样。 它的重量还在,卷起气流什么的对他来说,不用太简单。反而他现在的力量,用处坠天来,那保证威力会大出好几个档次。 他很肯定,现在自己一转的威力,都比之前自己一转的威力要大,而且他估计再次使用坠天,他的平均转速也会提高,转速的提高,就直接影响着这招的威力。 于澜就感觉自己此刻有无穷的力量,虽然每一次经脉贯通,都会给他这种错觉,他甚至有些习惯了,但是他还是第一次,同时贯通这么多经脉,导致了这种感觉非常的真实,都快让他有些当真了。 当然是不是真的,还得他试过再知道。 这头的黄袍本来就已经够吃惊了,在听到于澜的话之后,他更是吃惊的无以复加、 “你小子能不能让我省点心,诶诶!!你就消失了几天,你以为你就上天了?你就能跟太阳肩并肩了?还要单挑那只黑虎,你知道这货多强吗?他可是足足跟我缠斗了好久,我都很肯定,这只黑虎的实力完全不比我弱,甚至比我还强!诶你!”这老头话还没说完,那头的于澜都已经冲过去了。 三个远古异兽本来就靠着本能在杀戮,在感受到于澜身上残留的空间之力后,他们就有些害怕的不敢上前,但是面对于澜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杀意,他们感知到危险,还是硬着头皮迎了上去。 三只远古异兽,从三个方向,同时朝着于澜扑了过来。他们很清楚,这个危险避不过,只能围而攻之。 后面的老头见状,大呼糟糕,这小子实在是太托大了,竟然猖狂到这个程度,迎面敢硬接三只远古异兽的进攻。 他们来不及思考,就要上去支援,但是此刻已经有些迟了,三只远古异兽,已经扑到了于澜身边。 “小心!”白袍只得提醒了一句话,三只远古异兽就扑到于澜身上。 话音刚落,于澜手中的长剑就瞬间砍出了三次,他轻松的一边砍,还一边调笑道,“嘿,伙计,你们的对手不是我!”于澜笑着,秋燕归巢甩出,一剑拍飞了那只狮虎兽,第二件拍飞了那只棕熊,第三剑则是跟反应过来的黑虎硬拼了一击。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rou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录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