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二章 来访 (第1/2页)
嘉敏向父亲要求来瑶光寺,算是剑走偏锋。【】在王府中,能打探和收集到的消息太少,远不及她前世在周城身边。周城知她是孤家寡人,并不忌讳让她碰触机密文书。而父亲是决然不会允许她进书房的——耍赖也没有用。既如此,何妨另辟蹊径。瑶光寺由来已久,又一向都是达官贵人乐于供奉。 暂住瑶光寺,嘉敏身边只带了素娘、半夏和曲莲。竹苓和甘草留在府中,自然知道该做些什么。 自镇国公家眷和南平王家眷在瑶光寺出事之后,瑶光寺上下已经被洗过一遍,南平王又拨了四名侍卫跟着嘉敏,以保安全无虞。嘉敏入住瑶光寺第一晚,就与素娘促膝长谈过一次。素娘花了半个月功夫,把瑶光寺上下摸得熟透,买了十二个才留头的小尼姑,在二十四节气中取十二个为名,和住持说好了,先跟着寺中比丘尼修行,等嘉敏翌日回府,再一并带回去,安置家庙。 素娘端的好手段,在她的训练下,小尼姑个顶个的机灵,虽然识字不多,学话却有模有样,各自跟着师父出入洛阳城里顶尖的门第,目中所见,耳中有所闻,源源不断都传回到嘉敏这里。 消息汇集,交由半夏、曲莲整理。起初两人手生,到嘉敏指点了小半月,渐渐就不用再cao心。 嘉敏在瑶光寺的日子过得既充实,又逍遥。私下里反复追忆与推算。毕竟时隔十年之久。前世这个时段所发生过的事,前世的嘉敏并没有留意过。所以如今想来,就只有个模糊的印象。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刻,就你在这世间的这一刻,整个世界,在往什么方向滑落。 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那都是睿智的人,大多数人都不够睿智。 那些导致日后天崩地裂的大事,起源于哪个不起眼的细节,大多数人都看不到,张家被烧,嘉敏前世也听说过,甚至那一日,她还曾经路过,曾经目睹有人跌跌撞撞从张宅里奔出来。但是如果不是后来周城反复提起,她大约还会为朝廷顺利镇压**而高兴,决然想不到,这一把火,就是燕朝覆灭之始。 是谁走漏了风声呢,张仲瑀的上书,嘉敏也仔细想过,但是上一世,事发的时候她还不知世事,这一世她不在京中。 论理,能拿到朝臣上书的人总归不多,只是苦无线索。而之后吏部尚书崔亮上台主政,授官不问才能,一律按年资分先后,那更是她无从左右。受惠者亦多,要从中揪出背后黑手,则基本不可能。 更何况最重要的也许还不是找出那个人。嘉敏叹了口气。在她的记忆里。正光五年开始,天下多事。当时父亲还很得太后倚重,为此东征西讨,难得在京城停留……这也导致了他日后在京师的根基不稳。 嘉敏手里虽然充斥了大量信息,但是对于整个天下的局势,仍如盲人摸象。后宅的家长里短,只是便于她梳理家族、势力之间的勾结,与利益关系。但是天下之大,这也不是最重要的。 比如汉之亡,始于黄巾之乱,那并不完全因为京中达官显贵的勾心斗角,分赃不均。而是汉末的天下灾荒,瘟疫频发,朝廷赈抚不力,以至于灾民流离失所,五斗米教大行于世,遂有朝廷令天下州郡养兵驱贼,这是**之源。至于董卓进京,诸侯割据,不过是加剧了这个进程。 嘉敏知道前世的朝局走向,是她的优势,但是她并不能因此倒推如今的局势。那对于一个生命里前二十余年基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闺中少女来说,要求太高了。棋盘上一角闲棋,都可能导致棋局的天翻地覆,胜负易手,更何况被她和贺兰初袖移动的,是处于棋局正中的棋子。 天下还会不会乱,帝后之争鹿死谁手,都是眼下无法判断的事。 如果她手里有一个人,能够左右朝局……嘉敏想了一会儿,还是只能苦笑。人贵自知。她并没有施政的才能,手cao权柄,一言以决天下,是怎样如履薄冰的一个感觉,光想想都不寒而栗。 要识人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