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乾坤双棺 (第2/2页)
这也是没办法,谁让红烟紫你拿到这种东西就比较忘我。 红烟紫大有不乐意的意思,不过碍于大家的一致反对,也就说道:“那就把这段给跳过去。” 大家这才觉得是如蒙大赦,全部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在红烟紫继续往下看的时候,闻人子然则是盘坐到了地上,然后皱着眉头,喃喃自语地说道:“这里第一段是有关祭天,也就是说是祭天祝词,而且另外一本的金书上面也提过一个特别的词汇就是祭天龙蛇。 祭天到底有些什么关系?” 端木月儿听到闻人子然的话语之后,便凑了过来,说道:“我们不是在泰山附近吗?如果要谈到祭天的话,就不得不说泰山、祭天、封禅。 在古代主要就是要强调自己是天子,强调君权神授,以加强对政权的统治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 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 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 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需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 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BJ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朝封建皇帝结束,都要到泰山封禅或者祭祀。封禅到宋真宗就结束了,宋真宗以后就不搞封禅活动了。但是帝王还要祭祀的,到泰山还要去祭祀的。秦始皇以前有没有帝王祭祀泰山? 传说也有七十二代皇帝在泰山祭祀的。但是这是一个传说,没有证据。有文字记载的,至少从秦始皇开始。像泰山这样,皇帝亲自到泰山去祭祀,而且连续几千年,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全世界没有一座山,没有一个国家有一座山,是连续这样从皇帝到老百姓,都要到那儿祭祀,到那儿去崇拜。” “多代的皇帝都是来泰山祭天,最根本,最关键的理由很有可能是我们所在的地方。你是想说这样子吗?”闻人子然这个时候反问说道。 端木月儿耸了耸肩,然后说道:“我只是把我觉得相关的事情说出来大家参考一下。” 前面一本金书提到历朝历代都会有人在此改建,才形成了如此大的规模,那么这样子地说法也不为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