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迎回庐陵王 (第2/2页)
当看到庐陵王李显的时候,顿时明白大势已去。只觉喉头一甜,一口鲜血就喷溅了出来。 左右侍卫手忙脚乱地将他抬回家,绝望的武承嗣很快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可叹的是,在房州担惊受怕生活多年的李显,当初看见召其回宫的人时,最先想到的竟然是死期将至。若不是妻子韦氏力阻,只怕他早就一根白练自悬房梁了。 韦氏拉住李显道:“陛下如今召我们回宫,吉凶未卜,怎么可以轻寻短见?我们暂且回去,倘若陛下正要赐死,那时赴死不迟。” 李显一听甚觉有理,这才丢掉赴死之念,和妻子回到了神都。 皇嗣李旦一听到皇兄已经回到神都立刻上表,固请逊位与皇兄。 女皇随即准奏。 九月壬申,女皇昭告天下,正式册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册封皇嗣李旦为相王。 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后,朝廷内围绕立嗣问题的争斗暂告平息。这时,北部边境传来警报,突厥兵马正大肆掠夺边塞州县。 女皇降诏,任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兵马大元帅,狄仁杰为副帅,吉顼为监军,前往讨伐突厥。 起初,吉顼负责征兵,结果一月有余,不过招募了不到一千人。当大家得知李显亲自出征,百姓中的青壮年踊跃报名应募,十天不到,便招募了五万多人。 女皇对李显的能力知之甚深,没想到他的号召力竟然如此之大,可见大家对李唐江山的思慕。 如此看来,立李显为皇太子倒是立对了,如果当初自己一意孤行立了武承嗣,自己百年之后还不知道要出多大的乱子呢?
自从立了李显为太子后,女皇开始考虑身后事了。 这十几年来,围绕着皇嗣之位,武、李两家闹得鸡飞狗跳,不可开交。表面上还是姑舅表亲,可是骨子里早已充满仇恨,势同水火。 对于这一点,女皇心里比谁都明白。 如今立了李显为太子,明显是李家占了上风,这对武家极其不利。女皇生怕自己身后,武家子弟会惨遭灭门之祸。 女皇日思夜想着这件事,她忽然想到了丹书铁券。 这天,她召来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又召来了武氏子弟武三思、武攸暨等人,亲自将他们领到了修复后的明堂中。 李氏子弟和武氏子弟彼此都有些莫名其妙。 女皇开口道:“朕年纪大了,如今唯有一件事还放心不下。” 太子一听立马跪了下来道:“母皇体健身轻,虽千秋万岁也不为过,为何今日说起此事?” 其他人也跟着太子跪了下来。 女皇继续说道:“朕百年后,太子李显继位。一旦为君,你要替朕好好看顾武氏子孙。切不可同室cao戈,骨rou相残。” “儿臣谨遵教诲,永铭心间!” 武氏子孙这时才知道女皇此次的深意,不由哽咽流泪。 “三思,承嗣已经作古,如今你是武氏长兄。朕百年后,你要带头维护皇上,如侍朕一样侍他。只有你们和睦相处,才能保李、武两家共存共荣。” “陛下放心,侄儿一定誓死效忠皇上。不管发生什么事,侄儿都会带领武氏子孙护卫住皇上!”武三思磕头道。 “既如此,你们兄弟姐妹今天当着朕的面,对天地神灵盟誓。” 于是太子带头,这些李氏子孙和武氏子孙相继盟誓。 女皇命人将他们的誓词刻于丹书铁券上,每人手中一份,另外一份则藏于史馆内,以为千秋凭证。 各位可能要说了,女皇这是傻了吗?这些东西如果能确保李、武两家和睦相处的话,历史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杀戮了。 可是人年纪大了就有点返老还童,想问题就有些简单。耄耋之年的武皇自以为办妥了这件事,心中犹如卸下了一块大石头,感到轻松不少。 女皇太知道权力对人性的泯灭了,如果她不是当上了女皇,哪一个母亲会对自己的孩子下手?母亲对孩子尚且这样,更不用说这些表兄妹们了。 可是她实在无能为力,她在一天,便能看着他们一天。如果有一天她撒手人寰,他们就杀成一团,她也无知无觉了。 有了这个铁劵,至少他们的良心上会有些约束。人如果管住了心,那脚就不会到处乱踏了。 她能做的都做了,至于这份铁劵有没有效力,她也就无从可知了。这手心手背都是rou,任何一方受到伤害都不是她愿意看到的。尽人事,顺天命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