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七章 坤甸风情 (第1/2页)
碧波万里,海风吹拂,灿烂的阳光照亮美丽的海湾,椰子树下跑动的孩子们的欢快笑声,老人修补渔网时的笑脸,天空划过的白色海鸟,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情画卷。 “又有船来了,上面好多人。”一个皮肤小麦色泽身材健美的女孩,站在沙滩上指着远处的海面,一艘风帆大海船正在缓缓的驶进海湾。 “应该还是大陆的同胞,这已经是第二艘船了。”一位打鱼的老汉,瞧着海船若有所思道,脸上尽是喜悦和欢快。 码头上,一个皮肤黝黑的短发青年,正在一个棚子下面避暑,喝着一碗来自海兰泡的酸梅汤。 作为从海兰泡来到坤甸的高级干部,董小宝同志现在管理着坤甸码头的所有工作,一切都参照海兰泡码头的管理办法,让董小宝很庆幸的一点,前兰芳共和国培养了不少识字的人才,这才得以短时间内就让码头的工作步入正轨。 北洋水师的那艘军舰早就离开了,不过坤甸这里并没有任何反复,董小宝的目光落到了码头远处一个棚子里的几个大兵身上,看着一身满清南方兵卒服饰但剃了辫子的士兵们,董小宝露出了一份灿烂笑容。 那位刘永福刘将军,第一个剃发易志,他手下的孩儿们很快都把那些看着恶心的辫子割掉了,虽然光秃秃的大脑门留着短发看着很别扭,但在董小宝一干海兰泡人眼里,顿时就顺眼多了,与这些来自满清的大兵很快亲近了不少。 拿着亚洲银行坤甸分部发的工资,使用来自海兰泡的俄式枪支弹药,吃着坤甸当地的大米饭、美味海鲜、热带水果,刘永福的黑旗军士兵们的士气非常旺盛,对于坤甸公共事务服务部的安排非常的配合,巡逻起来也是尽职尽责,坤甸现在的治安简直比前兰芳时代还要好,几乎可以说夜不闭户。 风帆大海船,在董小宝走神的时候,已经靠近了码头,随着人声的嘈杂,客家话的鼎沸,人们爆发出的欢乐情绪,董小宝回神了。 董小宝在海兰泡的时候,就是码头上的一名工作人员,第一线处理各种问题,在坤甸虽然被委以重任,但董小宝仍旧闲不住很勤快,尤其是看到又有大陆来的同胞,董小宝直接跑出棚子,亲自去迎接。 “这就是坤甸!” “好漂亮的风景!” “听,码头上都是我们客家人。” 男女老少,各种音色,但清一色的客家语言,充满了惊奇、感叹、兴奋等等情绪,荡漾在即将靠岸的海船之上。 他们身上的衣服很破旧,大多补丁摞着补丁,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是面黄肌瘦的样子,杂乱的头发,消瘦的身体,都说明了他们是非常贫苦的人。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土地情节,如果不是活不下去,没人会离开自己的家乡,每到旱灾水灾饥荒年月,就会形成大规模的饥民逃离四方,只为了活下去。 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来的,前兰芳共和国的居民,大多是客家人和福建人下南洋求生而来,眼下这第二批乘着海船来到坤甸的客家穷苦人正是这样的移民。 满清对于大陆出海求生的民众一向予以抵制,对于大陆之外的华裔群体不予待见,对其生死不闻不问甚至幸灾乐祸。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自从婆罗洲从荷兰人手里赔了出来,李鸿章上奏满清朝廷,成立了专门面对海外华裔群体的南洋办事处,管理一切海外华裔群体的事务,办事处直接对李鸿章负责。 南洋办事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号召满清各地的贫苦民众外出求生,满清北方的穷苦人,随着东北开禁以及海兰泡的建设,已经掀起了闯关东的热潮,满清海外如婆罗洲这些地方,自然是满清南方穷苦民众的最好选择。 亚洲银行广州分部,很好的配合了南洋办事处的工作,联系好了两广地面的官僚,直接促使当地的官员下达了文件,对南下移民求生活表示了一万个支持。 这样,本来偷偷摸摸的下南洋行为,顿时变成了大规模的公开活动,前后两批的客家穷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