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区星_第一卷 汨水东来 第十四章 名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卷 汨水东来 第十四章 名声 (第1/2页)

    发生在中平四年五月初七的,区星的这一趟寇氏坞之行,内容很是丰富。

    见到了前天刚见过的知己好友,得到了德高望重的长者的谆谆教导。

    长者教诲里卓绝的智慧,给予了区星顿悟的灵感,他于是当场创作(抄袭)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稻畦行》

    中平四年,余尝问稼于罗侯,获教蒙益,憬然有悟,遂作此篇。

    罗县汨水南,万顷平若案。

    五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

    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

    鸥鸟镜里来,湖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

    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

    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因为感念君侯指点教诲之德,所以作诗铭记,只不过是区星为拍寇德马屁瞎编的。

    区星抄诗,主要是乐趣使然,图个开心。都成为穿越者了,如果不兼#职当个文抄公,总觉得少了些味道。

    当然了,如果这个马屁给寇德拍舒坦了,让他能在士人、贵族圈子里展示推广一二,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寇家手书的原稿,自然是要赠给罗侯当面。回区家冲后,区星还会抓紧时间抄写复刻多份,裱起来送去醉仙居三店的堂屋和雅间,送去周边交通要道上的亭部,展示宣传。

    当然了,除玉华亭外,想在其它的亭部亭舍张贴展示作品,是要花些广告费的。嗯,还需要送酒。

    除此以外,区星还准备草拟一份通稿,将罗侯赐教区星答诗编成小故事和童谣,再雇请市井闲人、儿童在罗、汉昌、益阳和临湘大肆传播。

    广泛传播,求的就是一个好名声。

    虽然区星已经改走种田流、放弃了谋士流路线,但对区星、对区家冲而言,现阶段仍有着迫切的扬名需求。

    不够好的名声,已经对现阶段区家冲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制约。

    自延熹三年,大精夫区震率长沙蛮余部投降,接受官府的编户齐民以来,出于某种政治正确的考量——也许是为了安抚蛮民,展示官府一视同仁的态度,大汉朝廷已经在官方层面禁绝了“长沙蛮”这一称呼。

    (《后汉书·冯绲传》中,“时长沙蛮寇益阳,屯聚积久,至延熹五年,众转盛”的记载,经多方考证,其中“延熹五年”之“五”应为“三”之误。)

    投降了,编户齐民了,大家就是我大汉的良民啦。

    真实历史上,无论是中平四年的区星起事,还是后续长沙蛮后裔不曾止息、规模不一的大小暴动,官府都不曾使用过“长沙蛮”这一称呼。

    官方文书里,用的字眼是“长沙贼”、“长沙山贼”或“长沙山寇”。

    例如,《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中对中平四年间区星起事的记载,就写为“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攻围城邑。”

    蛮乱,哪来的蛮乱?都是人民内部矛盾!

    但是,官府的政治正确,不等于民间的舆论氛围。

    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不是官府不再称呼“长沙蛮”就能扭转的。在长沙郡的士民的眼中,区家就是蛮子,区家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