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5章 文化 (第1/2页)
“我去!”鲍鸿惊愕道,“这是要闹哪样?系统你这是在踩钢丝呢,都已经站在悬崖边上了吧?” “啥意思?”系统疑惑道。 “这个伯益出来,差不多可以说和上古的那群人直接挂钩了吧?”鲍鸿沉声道,“总不会一转身那些人就真的杀出来了吧?你那边资料库里面怎么算的?有没有到夏朝?有没有夏禹、伯益、夏启?” “本身的数据库并没有构建这些人的资料!”系统笑道,“不过随着系统资料的扩充,读取到汉末这些人的思维等,对于夏商周朝代的历史框架和人物结构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资料库也一直在扩充之中。” “也就是说真的有了这方面的人物?夏商周是从夏启开始还是夏禹开始?”鲍鸿追问道,“话说我都没关注过这个年代有没有关于夏商周的资料呢,里面年有啥不为人知的故事吗?还有这个三代要是构建好的话,有没有准备朝尧舜禹发展啊?三皇五帝有没有?” “你特么废话太多了!”系统怒道,“而且就算是现在,也已经经过了几次毁书事件,孔子的春秋里面都只有那点东西,你觉得我能知道多少?主要还是那些乱入或者被复活的英灵身上附带的一些记忆里面的东西作为基础在构建夏商周的资料库!” 历代的散佚事件有很多,隋代的秘书监牛弘在中将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移都、惠怀之乱、侯景之乱造成的五次重大书籍散佚称作是“五厄”。明代的胡应麟中,又添上隋末、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难、蒙元南下,成为“十厄”。后近人祝文白又在一文中总结了元朝至民国时期的五次厄运:李自成起义、绛云楼失火、清高宗焚书、咸丰朝内忧外患、抗日战争,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十五厄”。 首先就是秦始皇焚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牛弘对此说到:“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徵数。此则书之一厄也。” 王莽之乱::“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牛弘对此的描述是:“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对散佚书籍的大略统计则说:“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董卓移都::“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惠怀之乱:梁阮孝绪:“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更著,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称这批书籍“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而“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侯景之乱:梁武帝末,降将侯景攻破建康。卷六百十九引:“初侯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之。”卷六百十九引:“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隋末唐初::“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安史之乱::“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黄巢起义::“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 靖康之难::“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些灾厄所损失的,不仅有大量图书,还有宋王室收藏的仪仗、冠服、礼器、仪器、珍宝诸多物品。 李自成起义:钱谦益:“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而内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烬之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丹书绿字,绨几之横陈、乙夜之进御者,用以汗牛马,制骆驼,蹈泥沙,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自丧乱以来,载籍之厄,未之有也。此处的“内阁”指的就是明代的文渊阁。 绛云楼失火:绛云楼是明末清初藏书家钱谦益的藏书楼,其中藏书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