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高手在都市_第39章 一起回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章 一起回家 (第1/2页)

    这也难怪三个杀手有所大意。

    从正常人的角度来思考,练功讲究的是循序渐进。

    一名普通人,要把功力练到骨髓,达到外劲巅峰的层次,没个十年八年是很难达到的。

    除非是最最顶尖,最最稀罕的一些奇葩天才!

    不过这种天才很讲究遗传天赋,也就是说,这种奇葩天才,多半是武学宗师的后代里才有可能产生……

    而王通,背景很清白,也很简单,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罢了。

    对于这样一个高中生,十六七岁的年龄摆在那里,即便有些本事,又能厉害到哪里去??

    这是人的一种思维惯性。

    更何况,从之前十三号身死处的打斗痕迹,也不难看出,那个名叫王通的高中生,实力应该是在外劲中等的层次。才把外劲练到筋rou而已。

    而他们三个杀手,一个是外劲中等的实力,另外两个更是外劲巅峰!

    如此恐怖的战力,去对付区区一个高中生,未免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只不过。

    世界上有某些极为顶尖的存在,只要他们愿意,便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比如,洛紫衣!

    在西单区的别墅之中,洛紫衣让王通潜修苦练,每当王通跌打损伤之时,她除了用特殊药酒擦拭之外,更是利用本身的暗劲,助其疗伤。

    时间一久,王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洛紫衣影响,整个人发生神奇的蜕变,倒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无疑,洛紫衣这种级别的存在,显然不是这些杀手所能想象的。

    ……

    下午的课,是英语课。

    王通很喜欢语文课,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过对于英语,却不怎么感兴趣了……

    但作为班级的尖子生,王通就算对英语不感兴趣,却也不曾拖了后腿。

    英语课过后,是历史课。

    王通对于历史课还是很感兴趣的。

    比如。

    他很喜欢战国时期的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他去刺杀秦王嬴政,可以说不论成功与否,都是必死的局面。但是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恩情,也为了国家大义、拯救天下黎明百姓,甘愿以身殉国。

    这份孤独与决然,令王通拍案叫好!

    王通也很喜欢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曹cao……

    诸葛亮本是平民,却能让刘备三顾茅庐,令五虎将甘拜下风、心服口服,光从这些信息,便不难推断诸葛亮该是何等的谋略与睿智!

    “运筹帷幄于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句话指的,就是诸葛孔明。

    书上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

    只可惜,刘备得到了卧龙,也得到了凤雏,却并未得到整个天下……

    而曹cao,也是王通很喜欢的一个人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短短的十四个字,可以说是曹cao这一代枭雄的鲜明写照。

    战国时期,狼烟四起,唯有这等枭雄,才能拥有大成就,大事业!

    曹cao没有刘备的懦弱无能,却有着同样的礼贤下士;没有孙权的优柔寡断,却有着同样的唯才是用。

    真正的曹cao,绝对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豪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一首抑扬顿挫的《短歌行》,便足以证明,曹孟德愿结交天下英雄豪杰的那份诚意!

    只可惜,世人多认为曹cao是个jianian雄罢了。

    而且,还多半是个残忍心黑的jianian雄。

    但,如果曹cao真的像世人口中那般嚣张跋扈,三国时期那么多谋臣勇将,英雄豪杰,又岂会投到曹cao的帐下?

    他们并非弱智,唯有看出曹cao那份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才会甘心辅佐!

    三国时期,魏国最强。

    不论是谋臣,还是猛将,魏国的数量,可以说比蜀吴两国加起来还多!

    而曹cao,翻翻他的历史,不难发现,他又何尝不是白手起家??

    ……

    看到历史上对于曹cao的诸多恶评,甚至嘲讽,王通心中很是为之打抱不平。

    最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人,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而司马懿的后代能有这般本事,靠的是曹cao时期保存下来的实力。

    说到底,如果在三国乱战之中,非要选出一个赢家的话,那么这个赢家,不是刘备,也不是孙权,而是曹cao……

    一下午的课,王通一边听老师讲述三国时期的故事,脑海中一边浮想自己的判断,不由得一阵激荡。

    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越到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那里诸侯争霸,狼烟四起,是不是也能拉拢谋臣,收服猛将,创造属于自己的异界帝国??

    想到这些,王通深深的吸了口气。

    “世界上真的有穿越么?或者是破碎虚空?曾经听人说,太极门创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