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417-1 (第2/2页)
份额中减去相当部分应有份额。否则,就保持原有的共有关系和原有的应有份额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原则上是不增加应有份额的,原则上对于新增加出资的共有人只给予还本付息或者金钱奖励的待遇,只有到非常特殊情势下才出此下策。实体经济企业的做法与虚拟经济企业(上市公司)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宽严程度是不一样的。 3.增人及增资应有份额弹性权利的推定。传统的应有份额推定仅仅关注“共有人权利的统一性”,在实践中却常常遇到挑战,权利的不对称性、不统一性有时候是会存在的。我们已知各种共有关系中会派生出准共有关系甚至于劳动关系,会派生出很多种类的物权,包括现实物权与未来物权、容易兑现物权与难以兑现物权、静态物权与动态物权等等。再看应有份额,主要着眼于长中期物权和未来物权,而现实兑现的物权主要是分割财产的权是相当少的。 现假设采取权利化分割法、货币化加权利化分割法和半分割半不分割法能够成立,那么,采取权利化处理应有份额法、货币化加权利化处理应有份额法和半增加半不增加处理应有份额法也能够成立。如合伙企业中,给予增资应有份额者以财产兑现权,包括财产现实回报权、立功受奖权、晋职晋级权或者加大共有财产支配权、管领权、统治权,以及共有财产使用权、利用权和作用权等,所有这些实权也是增人及增资应有份额弹性权利的推定方法之一,许多人是受欢迎的。 三、法理基础 动态与静态的应有份额推定的法理基础,因法学家的立场观点不同而有各自的侧重点,总体上是从应有份额的性质来分析研究的。中国著名法学家陈华彬教授在总结前人学说基础上,作出了如下归纳总结: 第一,实在的部分说。认为分别共有物,确有实在的部分存在,各共有人在其实在的部分上,各享有一个所有权。 第二,理想的分割说。认为分别共有人在其标的物上,为想象的部分的分解,而各自享有一个所有权。 第三,内容分属说。认为所有权的各种作用,可分别由共有人享有之。
第四,计算的部分说。认为所有权有金钱计算的价格,共有人按其价格比例共有之。 第五,权利范围说。认为因一物由数人共有其所有权,故为避免行使权利的冲突,不得不确定一定的范围,以使各共有人在其范围内行使权利。此范围,便是各共有人的应有部分。 (以上引自陈华彬《物权法》第392页) 陈教授认为以上第五种为通说,对此比较赞赏。笔者也有同感。不过,笔者认为,以上五种学说各有所长,在推定应有份额时单独使用一两种法理工具有时候会遇到困难甚至于碰钉子的。 对于“实在的部分说”而言,适用于容易承包、容易分割的应有份额之标的物推定。就是共有人可以临时或者固定一些共有物,交由共有物承包权人或者分割权人主理,等到分割财产时,该权利人优先取得该财产。 “各享有一个所有权”应当是各自享有一个物或者一些物的所有权“的经济份额”,是在按份共有权上分离出来的标的物独自所有权,按照出资额推定或者是视为单个等额享有。 对于“理想的分割说”而言,适用于货币化或者权利化分割应有份额之标的物,反正怎么理想就怎么推定份额来分割标的物。 “各自享有一个所有权”应当是各自享有一个物或者一些物的所有权“的经济份额”,是在按份共有权上分离出来的货币化或者权利化的独自所有权,按照出资额推定或者是视为单个等额享有。 对于“内容分属说”而言,适用于按份共有关系与作用权、利用权、使用权等准共有关系分列应有份额推定,实现优势互补。 “可分别由共有人享有之”,并不一定是专门享有所有权,可能包括享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其他他物权等,按照出资额推定或者是视为等额享有或者单个等额享有。 对于“计算的部分说”而言,适用于价格化、货币化衡量与分割的应有份额推定。以共有物换算价格、货币,或者以权利换算价格、货币,广泛适用于货币流通与交换,很多疑难的共有物分割就是通过这种办法来解决问题的。共有人出资、分割财产和清算财产时,均可采取这种便利的好办法,按照出资额推定或者是视为等额享有。 对于“权利范围说”而言,适用于巩固共有关系、应有份额物权化和分割财产权利化推定及其他的共有物性质推定。这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推定办法,共有关系、应有份额、等额享有、财产分割权利准共有关系的设立以及连带责任、义务等,全部需要按照“权利范围”来推定。 相关法律:物权法第104条 相关名词:〖共有关系性质的第二层推定〗 字数:3888字 全面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财产权是分分钟的要务 一切从现在开始hold住物权法精髓 当代物权法的开山作 宏观物权法的奠基石 物权法的饕餮盛宴 品茶品酒不如品宏观物权法 全世界物权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1000万字的尚方宝剑 从博士后到到中小学文化者的贴身保镖 世界上内容最完整意境最深邃文字最工整的物权法巨著 中国品牌 中国正能量 《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 《解析物权法》 好书齐欣赏 润物细无声 启动防火墙 遁入物权门 请浏览创世中文网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电子信箱:QQ437116637或627592416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