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570-1 (第2/2页)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的经济来源与收入水平也不同。根据以上情况,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依次为从紧、次紧、从松三个档次。 3.城中村、城市郊区与纯农业地区的差别 城市郊区与纯农业地区的差别,同样有土地可供求关系、地区经济状况和农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的作用。相对而言,根据以上情况,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依次为从紧、次紧、从松三个档次。 第二,界别差别因素 界别差别因素,指大农业下面各业界别差别而导致的不同用地需要量。为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效率,提高产业水平,改善村民生活,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宅基地供应与管理。 1.牧民与农民的差别 牧民与农民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业上的不同,导致用地面积的差别。牧民的宅基地当然不需要使用很多土地面积,但宅基地的附属设施却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面积,如羊圈、牛栏、马厩和草库等,远比农民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面积大。因此上,牧民的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从松,农民的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适度从紧。 二是土地管制政策上的不同,导致用地面积的差别。中国对于耕地面积的严格控制,远甚于对于草地的控制程度。农耕地区又多半是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的地方,又是因为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地方,加剧了土地的供求矛盾。因此上,牧民的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从松,农民的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适度从紧。 2.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差别 这里的养殖业,是指夹杂在种植业农村中间的养殖业,不包括牧业这一类养殖业在内。 种植业农村中间的养殖业,主要是家畜、家禽、渔类养殖业,如圈养的牛羊、养殖鸡鸭鱼虾等。包括养殖场、渔场等地方,需要较多的农村建设用地,只要是未使用承包的耕地,应当优先照顾使用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因此上,养殖的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从松,种植业的宅基地物权政策应当适度从紧。 3.长期使用与临时使用的差别 长期居住使用的住宅,与临时使用的屋舍、窝棚及其他附属设施,因使用期与功能不同,应当有很大的差别。在批准程序上,长期居住使用的住宅应当适度从繁、从紧,临时使用的住宅应当适度从简、从松。 第三,新旧物权政策差别 宅基地使用权取得、行使和转让,其物权关系调整,不光是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很多时候是由物权政策来调整的。物权政策方面,有新物权政策和旧物权政策的差别,也有长期物权政策和临时物权政策的差别。
1.新物权政策和旧物权政策的差别 新物权政策,是根据新时期的宅基地供求形势、执法情况、存在问题等因素进行必要的调整,也可能对于旧物权政策进行适当的修正。 旧物权政策,可能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性或者主观能动性的不足,作出了不太稳定、不太准确的规定,有可能被新物权政策所修正、所取代。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当新旧两种政策不一致时,新物权政策的效力优于旧物权政策的效力。 2.长期物权政策和临时物权政策的差别 长期物权政策是根据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的原则性规定,一般而论,是不容易随意修改的地方。如耕地面积保护政策、宅基地使用面积控制政策、一户一宅制政策、禁止宅基地擅自转让与抵押担保政策等,是带有全局性、原则性上的物权政策,需要长期贯彻执行。 临时物权政策是根据当前宅基地供求形势、执法情况、存在问题等因素进行临时的个别的调整,或者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方面作出重新选择,或者在宅基地物权政策上的集权与放权、从紧与从松方面作出重新选择,但不能代表物权政策的大方向。如****中央办公厅、***办公厅曾经一度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建议取消宅基地有偿使用收费和农村宅基地超占费。现在反过来看,已经成为过去,不太适合土地严管政策的执行了。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当长期的和临时的两种政策不一致时,长期的、特别的物权政策的效力优于临时的、普通的物权政策的效力。 农村宅基地,虽然也属于建设用地之列,其计划经济成分远远浓烈于城市出让型建设用地市场经济的成分,与划拨型建设用地比较接近。 农村宅基地物权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甚至很大的实惠,但是,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今后的物权化保护模式怎么定型,怎么达到更加公平合理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综合研究与物权平衡,本文也是初步的理论探讨,希望能够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关法律:物权法第153条 相关名词: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使〗〖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 字数:3888字 全面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财产权是分分钟的要务 一切从现在开始hold住物权法精髓 当代物权法的开山作 宏观物权法的奠基石 物权法的饕餮盛宴 品茶品酒不如品宏观物权法 全世界物权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1000万字的尚方宝剑 从博士后到到中小学文化者的贴身保镖 世界上内容最完整意境最深邃文字最工整的物权法巨著 中国品牌 中国正能量 《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 《解析物权法》 好书齐欣赏 润物细无声 启动防火墙 遁入物权门 请浏览创世中文网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电子信箱:QQ437116637或627592416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