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四章 南北和谈(六) (第2/2页)
于放弃了使用武力,而是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双方的分歧。这相对于当年的北洋政府也好,孙文领导的南方政府也好,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改变。从辛亥以来,从孙文借口宋教仁被刺,掀起二次革命,开启了武力解决政治分歧的先河开始,到后来段祺瑞武力统一华夏的信念,和再往后孙文试图用北伐统一华夏,都是围绕着武力在做文章,这除了使政党更加的注重武力之外,没给华夏带来任何好处。在gmd获得政权之后,搞的清党活动,实际上也是这一武力支持政治的思想的延续。现在,这个陋习终于被改变。退步的是,华夏的政治体制,虽然名义上打着共和的旗号,实质上,又回到了封建的个人独裁,只是没有称皇帝,也没有搞家天下而已。 在新的南北各省选举的议员组成的新国会的选举中,杨寰宇当选为新的华夏总统。之后,新国会又在杨寰宇的提议下,通过了宪法修改案,正式确立以行政院、监察院、立法院、最高法院和考试院并立的国家管理体系。各院首长,不出意外的由汪兆铭出任行政院院长、胡汉民出任监察院院长、居正出任**官、廖磊出任立法院院长、张治中出任考试院院长。 至于行政院内部的人员安排,除了由张昭德担任财政部长、刘翼飞担任警察总监这两个职务是杨寰宇指定之外,全部让汪兆铭自己去挑选各部部长人选,杨寰宇不加干涉,但杨寰宇强调了建立考评制度,一年考评一次,由考试院负责。换句话说,第一次的人选可以由你汪兆铭选择,但一年后,考评不合格的,那就要让出位置。而之后,汪兆铭再要选人,就需要参考考试院对各级官员的考评成绩了。凡考试院考评记录不良者,肯定将丧失继续在同级任职的资格,或降级使用,或永不录用。 新的华夏国家政府机构依然放在南京,不过杨寰宇把军事委员会依旧搬回到武汉东湖畔的原址。他没有住在南京的总统府,在离开武汉三年之后,杨寰宇再次回到自己在东湖边的住宅。他的这一举动带有一种暗示,那就是杨寰宇他不会过多的干涉政府的政务。
在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就是湘赣的农民军了。对农民军问题的解决,杨寰宇也有自己的计划。在政治上,他要求汪兆铭和张昭德配合,尽快在湘赣鄂和福建四省先期推行“耕者有其田”条例。在农民军占领区的外围先搞,不让农民军的势力继续扩张。此外,就是派人与对方接触,做好谈判的先期准备。在军事上,杨寰宇准备训练四个山地师,准备在农民军拒绝谈判的情况下,进入山区作战,把农民军逼上谈判桌。应该说,杨寰宇依然倾向于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武力。 对杨寰宇这样的做法,新任总参谋长吴佩孚很不理解。在库伦,他与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的残余进行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较量。而采取的手段,就是严厉的镇压。杨寰宇对他在库伦采取的手段,一向都是支持态度。可同样是苏俄扶持的政治势力,杨寰宇对湘赣农民军的态度却和对苏赫巴托尔以及乔巴山的残余势力,是完全不同的。为此,趁着一次商讨编遣方案的时候,他向杨寰宇提出了疑问。 “很难理解?其实很简单,苏赫巴托尔他们,目的就是分裂国家。对这样的分裂分子,当然需要毫不手软的斩草除根。但是,湘赣农民军的这些人不同,虽然表面上他们也成立了苏维埃,搞了个国中之国。但他们的目的与分裂国家是不同的,他们想的是建立一个新华夏。当然,在怎样建设一个新华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建立一个新华夏,他们与我们有分歧,我觉得,这个分歧是可以通过沟通来弥补的。”杨寰宇笑着对吴佩孚解释道。 “但他们使用的手段太过激烈,甚至有些不留后路。我在做编遣摸底的时候,走访了一些部队,听到不少反应。有相当部分的湘籍和赣籍的官兵,对他们恨之入骨,这些人的家人都被他们杀害了。你的这个做法,会引起军中不满情绪的蔓延。”吴佩孚对杨寰宇的解释,有些不以为然。 “人死不能复生,杀来杀去,除了让这个结越结越死,还能有什么结果?想开一些,安排人多做些开解工作,这些不满会逐步消除的。就像以前在战场上,阵亡官兵的家属们去恨谁?你吴子玉带兵作战,被你的部队打死的那些官兵们都该来找你复仇?这显然说不通么!现在其实也一样,不过不是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而是在政治态度对垒的战场上而已。或许你会说,两军对垒,做为军人,面对死亡是必然的抉择。可政治斗争,面对死亡何尝不也是一种必然?历朝历代,凡涉及党争,死的人少吗?动辄满门被杀的岂在少数?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也是一种党争吗?”杨寰宇用他理解的角度来阐述他的想法。 “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行,你想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我依旧认为不太现实。况且,有苏俄这个榜样在那里,已经成为他们成功的样板了。”吴佩孚提醒道。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