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中剑_第三章 转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转型 (第1/1页)

    第三章转型

    此类疑难案件,行内私下称“乱毛窝”,择拔不清,费力不讨好,花费的精力,不少任何重大案件。

    同时,可动用的资源也有限,更不可能立功受奖。

    能够摆平,悄无声息,就算是高水平了。

    更多的个中高手,只有把功夫花在案件之外,息事宁人,用时间来“消肿止痛”。

    结果,“风水轮流转,今天到你家。”摊派到姜山头上。

    他临危受命,成为专案组组长。

    被免职的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是个本分人,夫妻双方的亲戚全是农村人。

    他当兵转干,带老婆随军转非,后转业到家乡,好不容易靠实干提拔成副大队长,享受副科级侦察员待遇。

    副科级待遇,虽然不入品,但在副大队长的家族里也算大官了。

    他被免职后,家里的老老少少炸了锅。他却是愉快地接受组织安排,随遇而安地到看守所工作去了。

    临离开时,他跟姜山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让姜山心理上产生了很长时间的震荡与共鸣。

    “实在是干够了,整天面对着悲哀与凶残,伤人心啊。”

    姜山知道警察职业对人的摧残,成年累月面对社会阴暗面,面对凶残邪恶,对心理都或多或少地造成伤害。

    暗示与引诱,让很多的侦察员心理变态扭曲,难以察觉。姜山隐隐有些感觉,可具体上又难以表述,日常也无感觉。

    刘韬辉的偏执,抑郁,最后自杀,曾让他们黯然,警觉,紧张了一阵。

    但物是人非,事过境迁,时间的“杀猪刀”很快就剔除了刚刚冒芽的警觉。

    职业的过度忙碌,连轴转,很快就有新的伤神事情替代,谁也没有空闲,再去深思。

    姜山牢记着同学好友对警察的共同评价:“你们干公安的都不拿正眼看人。”

    他曾经的一位女友,评价更狠辣,“你把我们家的人都当成犯罪嫌疑人了!”

    姜山当时笑笑,没当回事。

    可心里埋下这么颗种子,他到派出所联系工作也好,在同事接待群众时也好,经过观察,还真发现了“所言极是”。

    警察这个行当“练达”人,入行不几天的女民警也是这样子。

    瞪着眼球斜视,用眼角冷冷地瞥,眼神里自觉不自觉地间杂着审视的警觉,流露出不屑与怀疑。

    就是当警察的细看了,也会被激得心里发毛:“我怎么了?”

    久而久之,职业传染,成了职业病。

    警察都将遇事“不动声色”作为一种成熟的体现,话音里也透着冷冰的刺探。

    笑容更是难得一见。

    老民警的挡箭牌就是,“你刚看过那些悲惨的一幕,心里还疙疙瘩瘩的,一转脸,你能笑得出来吗?”

    姜山也曾经尽量克服,避免自己的脸成为“扑克脸”。

    姜山刚从机关到刑警大队工作时,还不太适应,渐渐也就见怪不怪了。

    习惯了面对“扑克脸”,冷漠,无情,少有笑容。

    他看到老警们对刚逮进去的犯罪嫌疑人毫不吝啬,用最冷酷、最严厉的声音故意制造成紧张气氛,直到胆小的两腿颤抖,嘴角才弯成弧度。

    他从开始感到过分,到习以为常,也发现了管用。

    有位警校实习学生,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的表现,给了他新的启发。

    一名老扒手,被群众抓住扭送到派出所。

    老警见是“熟客上门”,了如指掌,不屑于费口舌。

    审讯扒手,本不该是刑警大队的事,但是派出所的老警对初出茅庐、尚不知天高地厚的警校实习生看不惯,想给他点颜色看。

    于是,老警装作写字不好,用戴高帽的办法,哄骗刑警大队的新人,让警校毕业生主审,自己站了一边聊天。

    警校毕业生新人热情正高涨着,此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由端坐威严,按照警校老师教授的套路,开始了义正言辞的审讯。

    他先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一通法律教育和思想开导,结果,犯罪嫌疑人把审讯当成在劳教所里的管教上思想政治课,一边点哈腰地应着,一边念念有词地感谢政府,半天没切入题。

    一起简单的扒窃案,他把作案过程讲天书一般讲了半天,弄得警校毕业生记得眼花缭乱,厚厚一打,却没法当材料用。

    姜山见状,气不过老警冒坏水,忍不住就帮了帮同为校友的警校毕业生。

    他上前,对自己手下的老侦察员说“你来,让他见识见识厉害,侦察员不是吃素的。”

    老侦察员见姜山解围,就拿足了劲道,朝惯扒阴沉沉地喝斥了一声:“蹲下,别当是叫你来当客吃饭的,说不清楚,有你受的。”

    他边说边把一张椅子狠狠地墩放在惯扒的面前,自己坐了上去,很夸张地把手中的本子拍在惯扒的背上。

    “啪!”声震耳聋,惯扒浑身一哆嗦,声大却不伤人。

    然而,接下来会是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惯扒吓得一下子跪在地上,连连叩头,“我老实交待,我老实交待,政府饶了我吧,政府饶了我吧。”

    本来油腔滑调地应付警校毕业生的惯扒,被吓得跪在地上,两腿颤抖。

    因为他知道接下来,再不好好配合,这种表面看不出伤来的手段就会动用,自己面对非人的折磨,而且有口难辩,不留伤情。

    明智的选择,只有向老警老实交待,争取好态度,让老警满意,少受折腾。

    警校毕业生见状,忍俊不禁,回头掩嘴而笑。

    姜山见他这样不争气,气得两眼直冒冷光,恶狠狠地瞪视警校毕业生。

    警校毕业生见状,被姜山的眼神杀伤至极点,一张小脸惨白,马上冷冰起来,变得面色铁青。

    情绪传导极快,现场教学!

    后来,姜山出于爱惜校友,又给他吃过多次“小灶”,刻意强化,很快也成了一把好手,一张脸冷起来,阴沉可怕,极端无情。

    此人,再后来被同事戏称为“冷面杀手”,与姜山的刻意培养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知不觉中,姜山倒成了这方面的最强推波助澜者。

    他还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体会到,审讯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一种短兵相接的个人心理素质战。

    尽管警察占着强势位置,但凡敢以身涉险,能够犯科作jianian的,都不是傻瓜,智商较高,情商也不低。

    他有心理素质不比警察低,智商也同样。

    因此,要在心理上压倒心理素质不比自己低多少的犯罪嫌疑人,不琢磨透他,不从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去把阵势、火候拿足,极难得手。

    他的心理防线不垮,是不会坦白交待的。

    姜山从开始的大动干戈,一直练就阴沉可怕的冷脸,刺到灵魂的眼神,杀人的舌箭。

    再后来,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气场。

    只要进入青年民警按照他授意布置的“局”里,他的出场,对被审的犯罪嫌疑人,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明显效果。

    在警察对立的阴暗圈子里,姜山的名头也就立了起来。

    据传闻,先是为了与张姓分辨开来,称作“俩角姜”,再后来有受过他打击又恨之入骨的,称他为“姜老道”,“羊姜”。

    他既没有否认变相体罚的作用,但坚持尽量不去依赖它,从营造足够强大的气氛入手,开展“心理战”是必须的。

    姜山就这么由青涩,到成熟,并渐入佳境,成功转型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刑警一线老侦察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