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一曲下会稽(下) (第1/2页)
于是刘基开口说道“我先赋词一首,若是太守能做出更好的,我便认输。” 王朗哼声说道“狂妄,好,你吟来我听。” 刘基清了清喉咙,略带嘶哑的嗓音,高声吟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临江仙》唱罢。 不仅王朗,鲁肃,顾雍、孙昭沉浸在此曲当中,即便如周泰,蒋钦等武将也都回味不绝。 顾雍的一双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城下刘基,心中暗叹“刘基如此年纪,怎会有如此之才,文武兼备。” 过了良久,王朗仰天一声长叹,对身边众将说道“打开城门。” 众将纷纷跪地,悲声呼道“大人” 王朗不理会众人,口中吟唱着临江仙,缓缓步下城墙。 王朗降了,竟是因为刘基的一曲词赋。 此事震惊江东,刘基以一曲下一郡的传奇事迹,随着《临江仙》这首旷世大作,传遍大江南北。 刘基的名字闻达于世。 卧龙岗一处茅草屋内,一位手摇羽扇的俊朗少年,手中拿着《临江仙》,久久不语。 丹阳郡宛陵县,一位翩翩俊美少年,叹道“吾不如也” 而许昌曹孟德则是对左右言道“生子当生刘敬舆” 刘基兵不血刃拿下会暨,令众将滋滋称奇。 鲁肃对刘基说道“不想主公,胸中竟有惊天之才,令子敬叹服。” 刘基笑道“行了,你就别奉承我了,王朗如今何处?” 鲁肃说道“听说自打投降后,便整日留在府内,不曾出府。” “哎,王朗大才,若是能为我所用,江东政事当不愁矣。”刘基叹道 “主公不妨亲自去府上招降,也许会有收获。”鲁肃说道 “嗯,如此大才,我当亲往一试。”刘基说道。 王朗府邸并不大,应该说很普通,门前有两名家丁守门。 刘基上前说道“麻烦通禀一声,刘基,刘敬舆,特来拜访王大人。” 家丁见门前来了位少年,身后跟着两个彪悍之人,再听其之语,惊讶道“您就是刘公子?请您少等片刻,我这就去通禀老爷。” 时间不大,那名家丁匆匆跑回,为难的对刘基说道“实在抱歉,刘公子,我家老爷正在午睡,请公子改日再来吧。” 刘基知道,这是王朗不想见自己,也不为难家丁,带着人返回住处。 到了日头偏西,刘基复又来到王朗府前,家丁不敢怠慢,未等刘基开口,便进府内禀报,工夫不大,跑回来对刘基说道“公子,我家老爷身体不适,不宜见客,您看?” “无妨,托你转告王太守,让王太守注意保重身体。”说完后,带人离开。 一连两日四次,刘基皆不得入府。 刘基叹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我这四顾府宅而不得入,看来这住的地方高一级,招降难度也随之增加啊。” 刘基处理完政务,无事之时便去王朗府上。 到了第三日,家丁高兴的说道“我家老爷正在书房,请公子随我过去吧。” 刘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摆手止住身后亲兵,独自一人随家丁进府。 来到书房外,家丁说道“老爷说公子来了不必通报,直接入内便可。” 刘基将门轻轻推开,又慢慢关上,看到王朗正卧于榻上,一手支颊,一手拿着一卷书,双目微闭,正在熟睡。 刘基将外袍脱下,盖其身上,便跪坐一旁待其醒来。 心中暗道“我让你装睡,这种桥段,古装剧里早已演烂了。” 一个时辰后,王朗张嘴打了个哈欠,幽幽醒来,疑惑的拿起身上长袍,转身看到一旁跪坐的刘基,惊讶道“刘公子何时进来的,为何不唤醒老夫?倒是怠慢了刘公子了。” “晚辈也是刚刚进来,见王大人正在熟睡,不忍惊醒,遂在旁等候。”刘基微微拱手说道 王朗见刘基举止得体,谈吐之间温文尔雅,不觉得暗暗点头,“公子数次登门造访,不知有何要事?” “王大人身怀治国之才,晚辈智术学浅,恳请王大人早晚相授治国之道。”刘基诚恳说道 “公子所做之词,另我看破世间名利,如今我只想归隐山林,习文耕田,更何况我败于公子之手,无颜面归于公子麾下。”王朗叹道 “大人此言差矣,此役晚辈胜得侥幸,一幸许贡投降,二幸大人宽厚仁义,不想百姓受劫难,以大人在会暨的声望,倘若起十万百姓固守会暨,晚辈也只能望城而叹,所以晚辈由衷钦佩大人之德。大人既然为百姓而降,今又为何弃百姓而去呢?” 说完刘基起身一躬到地,诚恳说道“望大人以江东百姓为重,助我治理江东。” 王朗见刘基言语真切,遂扶起刘基,拱手一礼,说道“公子五次登府,今又有披衣之举,古之鲜有,此等知遇之恩,无以为报,只有用此残躯助主公以成大业。” 刘基急忙将其扶起,大笑道“得王大人相助,我心中之事,可成矣。” 王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