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夜定风波 (第2/2页)
日蛮夷为患,愿为圣上分忧,望允精兵五千奇袭草原……”群臣见是个急于立功的毛头小子,已没了兴趣。 突然大殿左侧角落里的那张太师椅“吱”的发出一声轻响。郭子仪自入朝起就发现了这位角落里的富态老者,即使之前堂中一片喧哗,即使这位老者未发一言,武人的直觉早已让他发现了那个角落的不同。 其实,不发言不代表没有声音,因为那个角落时常传来风箱般颤巍的喘息,而之前百官议事时郭子仪的注意力都始终未离开那个角落。年轻的郭子仪从未听过这样杂乱的呼吸,他的吞吐与喘息是分开的,吐息间或气若游丝,或绵长不绝,或粗重深沉,难寻一点规律。虽然找不到头绪,但郭子仪很肯定一件事,这个人一定很厉害,令百官都忌惮的厉害。初入朝门的他不知道这人姓裴,去“邑”从“衣”的裴,不过身为武人的他却能感受到,这位病怏怏的老者绝对是位奇人。 老者听到陌生的“臣启奏”时眼睛微微睁开道缝,迎上了郭子仪年轻锐利的眸子。老者嘴角划了道与其神态不符的弧线。虽然面部表情转瞬即逝,但这没有躲过同样目光敏锐的大唐天子,后者嘴角泛笑略带深意的看着这名略带稚气的年轻裨将,“裴将军意下如何。” “老臣举荐郭将军往河南道赈灾,可归王少伯麾下。” 玄皇听完并未做过多思考便说道,“太傅拟旨,提郭子仪琅邪别驾,即刻前往山东协助赈灾。” 郭子仪听后一惊,自己三岁学艺,十年仗剑求学,二十不到已是小有名气,自付武功韬略已有小成,所以才应贵人之邀入朝参加今科武比。本想当下西北蛮夷蠢蠢欲动,自己踌躇满志,正当借此时机开创一番事业,却不知怎么会讨到这么个“发配”赈灾的苦差事。莫非自己惹到了哪位权贵?虽然摸不到头绪,但圣上金口已开,自然不会再改,只有硬着头皮应诺。
…… 开元四年七月十四日,入夜的长安城下起了小雨,长街商铺的喧闹与官家巨贾的过场都已褪去,只剩下某些豪墅宅邸里偶尔传出来的阵阵乐声,没到华灯初上时,长安城才变得开始宁静。但是,这并不是唐人一天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态的开始。日光下的长安城是嘈杂喧闹的,不得片刻安宁。入夜的长安虽然安静不少,却并不比白日里简单,粗俗的帮派仇杀与高雅的贵阀交际都在这座雄城的天底下消无声息的进行着,唐人从来不缺乏勇气与诗情,文人与莽夫都喜欢在月光下展示他们的特长。 在王府巷的尽头,有一处规格很大的别院,别院内又有一处小院,小院内又有一座布置精美的二层小楼。月娥凭栏远眺着灯火渐起的大明宫,不明白为什么李隆基在北巡前要把自己赶出大明宫。“或许他终究还是嫌弃我吧,梨园舞女果然进不了帝家的仙苑。”想想往日自己也曾日夜盼望逃离那道冰冷的宫门,却从没有想过以这种方式。 她低头看着偌大的宅院,微风中紧了紧怀里的襁褓,她的父亲已经获得荣华富贵,她应当知足,玄皇能够破例让皇儿待在自己身边,她应当知足…… 明日便是中元节,皇子满月,她知道父亲请了黄花班的旧友登台唱戏。月娥望向后园隐约可见的戏台,此时正传来抑扬顿挫的腔调,父亲果然还是喜欢跟那班伶官旧友一起生活?回想着入宫前的十六年,自己也是这班台的伶人,回想以前无忧无虑的日子,她嘴角淡淡一笑,然后突然他想起了那个陪伴自己十年的身影,楼外细雨打湿了院里水塘的浮萍,回忆却像开闸的洪涛,一波一波涌来。听说他早已罢唱,也很少再登台。是啊,没有了文姬的司马相如,又怎能唱得出这长安城里第一潸然的《凤求凰》? 明天他也许不会来吧,相见不如不见,思来思去都不过在重复戏里的故事,既然没有缘分,那为何回忆不能一起忘记? 月娥轻抚了下熟睡孩童的脸,“也许我也本不值得你挂念。” …… 回忆是解不开的枷锁。 戏台边的钟离荆拄着梨花枪,隔着枝叶的影影绰绰,眺望着她的伶花小筑,两年前的黄花班就没了“司马相如”,但长安城却多了位风姿潇洒的武生,梨园巷中也时常会有醉汉出没…… 他看着手中新填的《凤来仪》,即使她已嫁人,并得到了自己永远都给不了的安宁与地位,那么自己理应离开。他本不是拖沓的人,既然已经决定,那么明晚过后,长安城中将再无武生钟离荆,不管多少爱恋情愫,多少幽怨愁苦,都应当随着这场细雨散了。 “我本是江湖浪荡客,不应该再回这光鲜的长安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