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封号元夕 (第1/2页)
李澈跟随着苏仁宽来到皇帝的住所。这是一栋独立的楼房,总共有三层,类似别墅,又比别墅看起来低调得多。屋内的陈设和布局十分考究,入户厅门口处用黑色的大理石砌成一个长四米宽两米的池子,里面放着假山和水草,十几条锦鲤游来游去,池子背后竖着一道十公分厚的墙,上面挂着梅兰竹菊四幅刺绣,绣工精湛无比,栩栩如生。墙壁后面的壁柜上摆放着各种各样奇珍异宝,每一件都价值不菲,厅内摆放着一张可供十一人用餐的长桌,铺着洁白的桌布,被擦得发亮的瓷制餐具整齐地排在桌上仿佛艺术品一般。三个照明的黄金灯罩上雕刻着无数条形态各异的龙,在灯光的折射下,使整个房间看起来格外金碧辉煌。桌上装盛水果点心的盘子、饮水用的器具,无一不是专门定制且价值连城。整个屋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李澈见到皇帝的时候,皇帝正铺开宣纸写毛笔字。他怕惊扰到皇帝,只轻轻地弓了弓身子。 刘淮头也不抬地继续挥着笔,苏仁宽站在一桌旁小心地磨着墨,皇帝突然开口道,“朕听闻爱卿巡讲到此,才约见于你!爱卿一向守时,今日为何来迟?” 李澈答:“下臣携母出游,母亲今日身体欠佳,下臣随即请了大夫过来把脉,出门便迟了些……方才又在门口与公主殿下发生了些冲突,因而来迟! 他故意把“公主殿下”四个字的语调加重。 刘淮手中的笔突然停住。 “令堂情况如何?”他礼貌性地问了一句。 “蒙皇上挂心!大夫开了药让家母服下,如今已无大碍!”李澈弓着身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刘淮不动声色地抬头看了一眼苏仁宽:“公主来了为何不报?” 苏仁宽微微垂首:“回陛下的话,公主殿下与太傅一起出现在门口,陛下急着召见李太傅,卑职便先带太傅过来了,公主殿下现在贵宾厅休息,等候陛下传召。” 刘淮低沉地“嗯”了一声,将目光投向李澈:“这么说,你已经见过她了?” 李澈点点头。 皇帝有点纳闷,刘若安大黑夜一声不响地跑来做什么? “今日召爱卿前来,正是为了商量她的封号和学业问题。” 李澈微微颔首,“陛下可有中意的封号?” 刘淮点点头,把写在纸上的六个字递给李澈,“元初,元夕,元喜,这三个封号爱卿觉得哪一个比较好?” 李澈接过宣纸,斟酌了一下,道,“下臣以为“元夕”二字甚妙!初,始也;喜字虽好,却不够大气;听内务院的女官说,公主殿下出生之日正是元宵佳节,降生之时,天边一抹夕阳无限温暖美好,故,下臣以为“元夕”二字绝佳! “朕果然没有找错人,”刘淮笑道,“太傅真是心细,还向内务院的女官了解到这些细节!好!就叫元夕公主!”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刘淮继续说:“朕已替她办理了退学手续,她自幼成长于民间,没有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功课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朕希望太傅能为她补补功课!” 李澈迟疑了一下,道,“下臣恐怕要辜负陛下一番期许了!” “为何?”刘淮不解。 “下臣觉得此事难以胜任!” 刘淮敏锐地瞥了一眼李澈,道,“爱卿有何为难之处,不妨直话直说!” 李澈这才把自己刚才和刘若安见面的情况跟皇帝说了一遍。 刘淮听完,气的脸都绿了,他压低声音黑着脸叫了一声,“仁宽!” 苏仁宽闻声赶来。 “叫若安进来!” 苏仁宽领命去带刘若安,刘若安听到召见,急匆匆地来到皇帝的住所。 她一进屋就被奢华的陈设和物件所吸引,东摸摸西看看,磨叽了好半天才去面见皇帝。 刘若安东张西望着,心不在焉地双膝跪地,高呼,“参见父皇!” 声音中透着敷衍。 “你实在太离谱了!”刘淮气冲冲地走到她面前,“那么大个人了,做事毫无分寸!为了进来见朕,真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啊!” 刘若安抬头狠狠地瞪了一眼站在一旁一言不发的李澈,知道自己被告状了,答道,“那我有什么办法!那两个门卫死活都不让我进来!而且他们都说不认识我!说公主在汉宫,说我是神经病!我这也是迫于无奈啊!” “朕还尚未为你举行册封大典,也未将你的面貌公诸于世,他们不认得你,这也在情理之中嘛!你这么一闹,真是脸都丢尽了!” “嫌我丢脸啊!嫌我丢脸你干嘛生下我?嫌我丢脸你十七年前就该一把掐死我!省得现在多闹心!” 李澈一脸愕然地看着这个无礼的女孩毫不畏惧地顶撞着自己的主子。 刘淮见她丝毫不给自己面子,有些尴尬地看了看李澈,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得得得!朕不跟你扯这些了,说吧,这么晚来找朕有什么事?” “……我想带两个人一起进汉宫!” “怎么,汉宫那么多人,你还怕伺候不好你?” “不是,我是觉得那些人我都不认识!” “她们不过是伺候你的仆人,你要认识她们做什么?” “总之我想带两个人一起!您不至于连这么小小的请求都不答应吧?”刘若安带着激将的语气问。 李澈将目光投向皇帝,生怕他被刘若安的话刺激到,一口答应下来。 如果是平时,刘淮可能真就答应了,但因为李澈也在场,刘淮再怎么样也要在下属面前保持点威武英明的形象,便对刘若安说:“汉宫不是说进就进的,你若有合适的人选,先报到内务院,待内务院审查完她们家三代人的背景,如果身家清白,无政治问题便可以参加选拔!” 刘若安一听,急道,“你堂堂一国之君,带两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