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2从接亲开始_第149章 做事,不按套路出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 做事,不按套路出牌 (第1/2页)

    一个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不能仅仅只用物质上的享受来代替的,更是无法用任何华丽的词语来形容的。

    正如马斯洛所说的,人类的需求,是从最简单的食物和衣服等生理需求开始的,到工作保障等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社交需要,再到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始终交叉在人的一生之中。

    上次肖潇说的建设企业文化的事情,看来很有必要加以重视,提上公司发展的议事日程了。

    从新沙歌厅文化的繁荣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大型企业,必须要建设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出最本色的企业价值、最真实的员工百态、最开放的娱乐胸怀、最生动的平民表达、最时代的话语平台。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不仅要会生产,善于赚钱,还要会娱乐,以文化人。

    回到座位,舞台上已经换了一个新的节目,虽然是说相声,但话语却变得更加通俗,更加大胆,更加让人脸红和躁动了。

    袁莉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无声息地,把脑袋靠在了何维德的肩膀上。

    一种躁动便开始在他血液里奔腾,他情不自禁地伸出一个手,搂住了她的柳腰。

    “何老板,你喜欢新沙的歌厅文化吗?”回走出蓝天歌厅的路上,袁莉莉高兴地问何维德。

    “喜欢。”何维德答道,“它是一种平民百姓文化,一种反应本地生活,又反哺本地生活,让观众在观看生活化、艺术化的表演中,获得快乐,享受真善美的通俗文化。”

    “老板就是老板。我们进歌厅看演出,是为了放松和快乐,你一看,就把它总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袁莉莉对何维德说道,“你让我们望尘莫及啊。”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歌厅文化就是几个本土歌手、几个相声小品演员、简单的小乐队,加上耍宝搞怪,满嘴跑火车的主持人,观众的惊叫和笑声。

    已经深夜十二点多了,街道上依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何维德正要举手拦车时,袁莉莉对他说:“没有多远,我们散一下步就到了。”

    两人便向天华悠悠步行而去。

    袁莉莉很自然地挽着了何维德的手。

    “这种歌厅文化,要在两三个小时内,把无厘头的方言相声和东北二人转同台,将香港电影明星和本土歌手表演小品,融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维德一边走,一边对袁莉莉说道。

    “你说的没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事容易做事难。”袁莉莉答道,“其实每一项工作,要做好都不容易,撞一天钟过一天日子的人除外。”

    “你说得对,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大家满意,那不是随便就可以做到的。”何维德答道。

    “就像刚看的蓝天演出,要在一个晚上,浓缩所有口味,汇聚种种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包袱’,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获得痛快的精神满足,乘兴而来,乘兴而回,就是一种考验。

    它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