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 历史 (第1/1页)
大夏国自太祖高皇帝立国以来,历代皇帝皆是有为之明君,将这人间大国整治得国泰民安,强盛富足,引得万国来朝,一片盛世景象,人间乐土。 尽管周边小国纷纷依附,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夏国周边蛮族多且乱。这些蛮族生活在偏远苦寒之地,生存环境十分之恶劣,且民风剽悍,觊觎大夏国繁华已久,因此每年大夏国边境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说是冲突,实际上都是秋高马肥之时,蛮族分散成小股力量突入大夏国边境掠夺钱粮物质,甚至是人口。 蛮族大多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且都是剽悍善战的骑兵,抢完便走,来去如风。大夏国上下为了对付这些神出鬼没的蛮族,也是想尽了办法。 大夏国皇帝曾命上将军率兵三十万,分三路出击,企图一战而平天下,不料蛮族事先得到消息,在大夏国军队风尘仆仆的赶到之前就已经完成战略大转移,留给大夏国数十万军队的只有茫茫大草原。 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扑了空的三十万大军,在后勤支援有限的情况下,也不能赖着不走,为便于归建,只能又分成三路大军浩浩荡荡的返回大夏国。 而这才是最糟糕噩梦的开始,原本强势的三十万大军化为每路十万,力量削弱了不是一点点,再加上无功而返,师老兵疲,士气颇为消沉。 蛮族军队抓住这个机会,集中近二十万铁骑一路一路的破!一边是养精蓄锐已久,奇兵突袭,一边是强弩之末,士气消沉,再加上兵力的差距,中东两路大军简直是大溃败,最后遇袭的西路军好在领军将军乃身经百战老将,其率所部十万大军在蛮族地界的袛河边,与蛮族近二十万大军血战三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只得带着数万人强行突围,边战边退,最终逃回国内还有近四万余人。 经此一役,三十万大夏国精锐折损了近二十三四万。大夏国国力强盛,人口已然过亿,带甲之士也有数百万,此战虽然损失较大,但并未伤及国本,不过因为这次惨痛的失败让大夏国上下不得不重新思考对蛮族作战方针。 大夏国朝野上下经过无数次讨论商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然打不过,那就只能防守。可让朝野上下都深感头痛的是,大夏国与蛮族的边境线长达千余公里,只能将驻扎在边境的数十万军队分成数千小队分路驻防,每队只有百余人。 这下可好,原本还让蛮族有所忌惮的边境驻防部队化整为零,完全失去了规模作战的战斗力。蛮族抓住这个机会,兵分数百路,每路三百人余人,逐点击破。 几乎是同一时间,大夏国边境线上数百个驻兵点同时遭受攻击。可怜那些身经百战的驻边军凭借剽悍战力顽强抵抗,却终因寡不敌众,大多壮烈殉国。 大夏国上下实在是没办法,精锐战死数十万,钱粮耗费更是无数,迫于无奈只能全国范围内增税增役,弄得国内一片怨声载道。 多摊派点税役,对于江南富庶地区来说倒没什么,但在相对贫瘠的北方及西北地区,老百姓本就不是很富裕,年成好,还好说,但一旦赶上灾荒或歉收的年景,那就是个大问题。 夔熙三年,一场大旱侵袭西北地区,农作物绝收;夔熙五年,北方第一水系永河流域大水,北方有三省受灾,数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夔熙六年,夔熙七年,北方虫灾,当年北方地区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正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这一连串的天灾逼得整个北方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朝廷迅速调动钱粮救灾,可本就是捉襟见肘的国库调出的那点点钱粮如杯水车薪。连年灾荒,不少老百姓走投无路,强抢官仓军粮,地方军力空虚无法控制,因此这些难民们一击得手,收获不少钱粮,其他难民为了活命,有样学样,一时间北方大地盗匪横行,烽烟四起。 本来国力强盛的大夏国现在是外有蛮族肆虐,内有流寇横行,可谓是内忧外患。面对如此局面,朝野上下逐渐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全力对付国内流寇,待评定国内之后,再举国之力与蛮族决一死战,以朝中武将为主;一派主张对内部流寇以抚为主,全力对付蛮族,待击败蛮族之后,再集中力量肃清国内流寇,以朝中文官为主,即李天泽口中的墨林党。
这文武两派因政见不和,在朝中斗得很是厉害,直到现在几乎是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水火不容的地步。 “仅仅只是因为政见不合,就能下如此毒手!?” 赵远认真听完李敏对当前大夏国情况的介绍,他有些纳闷。在这个刚从世外桃源般的山村里走出来的少年看来,政见不合,只是治理国家的见解不同而已,有必要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吗? 李敏冷冷一笑,冰雪聪明的她又怎么会看不透赵远的心思。 “大哥,皇权乃国之神器,掌握了神器也就以为着掌握了无数的人财物,更掌握着无数人的生死,皇权神器是至高无上的所在。我大夏国历代皇帝以仁德治天下,当今皇帝更是勤俭仁厚,只是——” 李敏说到这里看了情绪已然平复的父亲一眼。 李天泽也知道她想说什么,点点头,示意但讲无妨。 “只是当今年皇帝性情颇为优柔,凡事均需与大臣商议妥当后,方可行事。” 李敏这么说,赵远也就大概明白其中缘由了。 一个耳根子软得随便可以左右摆的皇帝,一群为控制皇权而斗得不可开交的臣子,谁能如愿的取得皇帝的信任,谁实际上就掌握了皇权,真正就能成为无冕之王。 李天泽冷哼一声,打断了赵远的思绪。 “远儿,亏得有你在,不然老夫真要着了这群武夫的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