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宗室_九边大同_第14章 北上,更名朱弘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边大同_第14章 北上,更名朱弘昭 (第1/2页)

    6月初6,天色麻亮朱2哥1家9忙碌起来。

    赵期青衣青巾,指挥着4名健壮家丁将装书的藤木箱,装衣物的厚木箱分别叠落捆在牛车上。

    朱以溯总共从菅典标家中租来了6名健壮家丁,1个个正值壮年,父祖与菅家1样,都曾是戚继光编练的蓟镇军汉。同样的,这些1个个都懂戚家军那1套。

    此外还有1对爷孙,老汉独目,少年口吃。

    这老汉陈玄广是义乌人,当年戚继光编练抗倭新军,老汉父亲还只是1个出苦力的矿工,有幸被选中。陈玄广少年时期9成了戚家军1员,干的是文职参赞,主要负责军纪,业余爱好9是研究火器,眼珠子9是研究的代价。

    连躲在深宫的万历皇帝都知道卫所军废了,朱以溯自然也知道。从菅家租借来的这些家丁,用途只有1个,那9是将新平堡千户所定制中的1千1百多卫军cao练起来。

    新平堡千户所9在长城脚下,不说北虏,光是马贼9是1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朱以溯不期望能练出戚家军那样的精锐,只要能有几百名能听命令的卫军9足够了。

    毕竟新平堡也是1座坚城,发现敌情点燃烽火,有几百听命令的卫军坚守1两日,周围的卫军、战兵再磨蹭,也能赶来支援。

    朱以溯也有其他小心思,比如有1队听话的兵,打不过也可以护着他们父子俩逃命。

    这98个人,6名健壮家丁每人都配了1把戚刀,3人背弓。陈氏爷孙更是1人抱着1杆长铳,足足8个战斗单位,远近皆有。还有锦衣卫小旗何冲带着1名小校骑马护卫,这下连骑兵都有了……

    朱2哥……不,准确来说是朱弘昭,昨日定亲时他9有了这个名字。宗室子弟,出生时要报生,然后请名,请封包括婚姻等等1串事情都有宗人府那帮老爷们决定。

    如今朱以溯父子削了宗籍,以前卡住的请名这1步骤9不需要了。朱弘昭这辈是木子辈,姓名中第3字要带木字偏旁。

    他力争之下,以日月昭昭,为大明朝戍边献身为志向,勉强说服了朱以溯,这才有了朱弘昭这个名字。

    而朱3儿9没他这个待遇了,1起有了1个正名,叫做朱弘林。起名寓意源于林木因日而繁盛,也寄意他能燃烧自己,照亮1方扬光明;另1个寄意是希望子嗣能繁盛如林。

    本来这个名字是朱以溯给自己嫡子准备的,现在朱2哥有自己主张更名朱弘昭,这个寓意极好的名字9转给了朱3儿。

    夏日燥热,北地更是酷暑。

    如今远行,他只套了1件棉布短衣,腰上别着白纸折扇,拿着1把青菜喂养1笼十2只雏鹅。气定神闲,穿着打扮随意,却让往来搬东西的家丁们不能轻视。

    3日誊抄4书5经、、、以及1部,总共十7多万字,每日在白纸上誊抄近6万字。被知州何大人赞不绝口,引得代州城有头有脸的人物争相观看,光凭这,9让这些家丁粗汉佩服的难以言表。

    而朱以溯父子打赌抄书的事情,也在知州何大人口中宣扬开来。小小年纪朱2哥,与李幼娘的婚事成了代州街坊热议之事。

    这年头平民们本9没什么娱乐,受信息限制和见识,国事谈不来,最爱谈的还是和文人学子们差不多,喜欢听才子佳人的调调。

    平民们对朱2哥3日誊抄十3部书深信不疑,朱2哥天家血脉,父亲又有功名,父子相承,有这样的功底也不足为怪。

    但是代州城的文人学子们打死也不相信朱2哥1个十岁孩童能3天誊抄这么多书,1个个见朱2哥成了街坊热议的‘头条’,心里哪能愿意?认为朱2哥在造假,但因知州何大人在前面发话了,他们不敢明着‘打假’。

    否则哪是打假,而是赤果果打何知州的脸面。

    但这个假必须打,心思纯正的学子想的简单,反正他9是不相信,必须亲眼看看。若这朱2哥是造假,那9必须坚决打掉揭穿,为晋北文人阶层扫除这个害群之马。若是真的,那最好不过,宣扬出去,扬他们晋北子弟威风。

    若以前这个朱2哥还顶着宗室子弟名头,他们才不会认可他为文人呢。现在削了宗籍,又是少年成名,又立志戍卫边塞而改名,传出去他们晋北学子脸上有光啊。

    至于那些心思不纯的,想的更简单。他们做不到,这朱2哥肯定9做不到。揭穿朱2哥的虚假面目,正好踩着朱2哥的名气宣扬自己的睿智,和不畏强暴的勇气。

    毕竟宗籍削了,这朱2哥也是天家血脉,父亲更是千户,也能和强暴扯上点边。最好拆穿后这朱2哥父子能恼羞成怒暴打他们1顿,这样他们的名声会更好……

    1帮怀着各样心思的学子出了代州城,却不知他们的目标已经出发向北,去了大同镇。

    村头李家,李幼娘握着1支鹅毛笔练习硬笔书法,时而傻笑,时而俏脸泛着红晕。

    家里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