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_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 (第2/2页)

。由于装弹机偏于枪身轴线左边配置,造成了以下缺陷:一是全枪质心偏左,连续射击时,射手始终要有一个向右正枪的“劲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射弹会越来越偏左;二是迫使瞄具右置。一般枪械的瞄具,通常配置在枪身轴线的正中间或者配置在枪身轴线的左侧,这样比较适配人的头、颈、眼和脸颊的人体工程。

    瞄具偏右配置,人的头颈就要歪过去斜着眼睛才能瞄准,且不说能否瞄得准,单就是歪脖斜眼这一条也让人受不了。于是就权宜之计地把枪颈向右歪一块,“歪把子”冠名由此成立。不过,虽落了个“歪把子”的绰号,倒也让射手好受了一点;三是导致了cao枪的别扭和麻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扛枪时,“歪把子”的装弹机压迫右肩,枪面会向右翻转,须向左拿着劲儿才行。如果把“歪把子”扛在左肩上,则装弹机会顶撞左脸,而且枪身不能完全搭在肩上,难以扛住。徒步行军来回换肩扛枪,哪边都不舒服;②“歪把子”没有提把,不便于快速提枪行进,机枪又比步枪粗大许多,不能直接握着枪身,故常常只能取扛枪或端枪姿势。长时间端着一挺10多千克的机枪,而且其质心又在装弹机之前,臂、肩、颈、腰之疲劳,是可想而知的;

    ③为了不使装弹机顶着肚皮和腰部,“歪把子”的前、后背带环都设在枪的右边,而且在背枪或挎枪时得把装弹机翻向上或倒向下,十分别扭;

    ④端枪射击时副射手被射手左侧遮挡,补充装弹困难,往往是端着枪打完枪弹后,需要把枪放下来装填枪弹;

    ⑤“歪把子”的“鱼尾”形枪托,与整枪造型搭配起来倒也协调,不过在抵肩据枪射击时,托底板的突出部正好抵在射手的右锁骨上,疼痛难忍;

    ⑥“歪把子”枪管上的散热片外径过粗,致使枪的质量无端地增加了不少。由于没有设置提把或前护手之类的部件,枪管打热了之后手就没有地方抓握,所以“歪把子”出厂时,权宜之计地在它的枪管散热片上包了一个防烫灼帆布套,这样端着打会好一点;

    ⑦“歪把子”的两脚架是全枪最不可理喻的地方之一,其脚头用驻栓连接在脚头环上,既没有收折定位,又没有支撑定位,cao枪过程中,两根脚架会随着惯性“叮当”乱甩,架枪时,常常会因一只脚歪斜架不住枪,而使枪砸倒在地上。射击时,常常会使枪前倾后拖,紧迫之中枪一歪仰,枪弹打在跟前会造成自伤。“歪把子”不可理喻之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道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总的来说,“歪把子”是一挺独具特色的机枪,但也的确不是一挺性能良好的机枪。早期曾被日军步兵视为珍宝,倍受呵护,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被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所取代。抗战初期,中国抗日军民也很看重“歪把子”,而且每战必欲虏之而后快,但到后来,正规部队使用的并不太多,但凡能用上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部队,决不会用“歪把子”。倒是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使用“歪把子”的多一些。

    到后来,缴获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在抗日武装力量中逐渐取代了“歪把子”的地位。建国以后,直到1960年代上半期,我国的一些民兵分队还有使用“歪把子”的。现在,那些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的“歪把子”,当然地并且毫无疑义地成为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铁证!“歪把子”不仅充分显示了日本较早时期枪械技术方面颇为“独异怪辟”的特点,而且充分显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人文心理方面颇为“专断武蛮”的特点,今天想来,耐人寻味……

    绰号由来

    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的一型班用轻机枪,也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最多的一型班用自动武器。在中国一般老百姓当中,说得清日本鬼子武器型号、年式的虽然不多,但提起“歪把子”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有的场合,“歪把子”甚至成了老式轻机枪的代名词。

    “歪把子”是中国广大抗日军民给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中华民族素以语言的丰富著称世界,中华民族同样也素以爱憎分明的性格著称世界。“歪把子”这个俗名既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又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采用了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的人机工程。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歪把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轻机枪,主要是在供弹方式上独树一帜,这是“歪把子”最大的特色所在。对于使用5发弹夹的非自动步枪来说,其装、退弹的程序是在完全手动的情况下完成的:要自动地完成使用弹夹装填发射的程序,就必须解决自动地向枪内压弹和自动地把空弹夹排出来这两个关键性的技术,而且,这个过程还必须不断地重复以适应机枪连续发射的要求。

    同时,为了确保一定的火力持续性,供弹装置必须一次放入数个装满5发枪弹的弹夹,而且又必须逐个弹夹压弹,一发一发地进膛。这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既各自做功又密不可分,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弹系统出现故障。

    为了达到战技要求,“歪把子”采用了一个能从上面装入6个弹夹(合计30发枪弹)、形状酷似“漏斗”的装弹机。在这个“漏斗”的前面,装有一个带弹簧轴的压弹盖板,当要向“漏斗”中装入枪弹时,先向前上方扳开压弹盖板,接着向“漏斗”中放入6个弹夹,然后扳回压弹盖板,使“漏斗”中的枪弹被盖板压住。

    既可确保枪弹不致从“漏斗”中掉落出来,又可使枪弹稳固地保持在进弹位置上。接下来,就该解决连续向枪内压弹的问题了。在这一个环节上,应该说“歪把子”成功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弹链供弹机枪的供弹原理。

    在“歪把子”的枪机框上,开了一个斜向导槽,“漏斗”底部的拨弹臂凸块置于斜向导槽之中。当拉动枪机(包括枪机在射击中前后往复运动)时,拨弹臂凸块在枪机框斜向导槽的作用下,随之做横向往复运动,拨弹臂上的拨弹齿则将弹夹上的枪弹不断地拨压到进弹口部,枪机复进时,推弹上膛击发。

    由于弹夹被“漏斗”两侧壁限制不能左右移动,故当拨弹臂向枪内拨弹时,空弹夹被留在“漏斗”之中,当最上面的弹夹的枪弹在自身质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时,最下面的空弹夹则从“漏斗”下面的开口中漏出。事实上,“歪把子”供弹机构“上压、横进、前推、下漏”供弹过程的协调和默契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循环机械运动。从“歪把子”的这种极为繁琐、复杂的供弹方式,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日军的教条和刻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