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_第五章:福泉山行游、高真观遇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福泉山行游、高真观遇仙。 (第2/2页)

。前前后后总共受上界仙家点化九次,终于在六百多年前的建文元年正月十四飞升。而他在平越所作的惊天动地大事,大多与这几位仙家有关。比如,太上就曾化身一名卖豆腐的老者,跑到福泉山向他诉苦,言道山路难行、重安江阻路,每天进城卖豆腐谋生十分不易,于是张仙人发了慈悲,借世俗人葛镜之手,耗尽法力炼化山石,助其搭建了一座石桥,就是后世的“葛镜桥”。

    瞧这留神意于石上的手段,这老道成仙之后应该还回过平越,而且据说这石碑在****期间曾经断为数截,也就是说近年重建高真观,把这块石碑拼接起来之后,这位仙人还回来过!说不定在三人走进福泉山时,这老道士就窝在哪里看着呢。仙家行事高妙,化身为草木山石、孩童老翁,仅仅脱胎换骨的修为是看不出端倪的,或许出神入化的高人能有所感应,但也并不真切。

    谢仁与青青之所以不假思索、不约而同的行三跪九叩大礼,一是礼敬前辈仙人;二是拜其在平越的善举,因为这老道所行皆是济世救人之事。二人是将张仙当作丹鼎宗的前辈祖师来祭拜的。半仙等着二人叩拜礼毕,方才笑道:“老谢,看来你现在已经被我同化了,青青又被你同化了,对着块石碑行如此大礼。幸好这福泉山人不多,不然大家会以为你们有病的,哈哈哈……来来来,我们去看看福泉。”说着就往礼斗亭行去。

    谢仁拉住他道:“别走啊,这块石碑还没解说完呢,说完再走。”

    半仙白了谢仁一眼,道:“你们俩跪都跪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有兴趣自己去看《平越县志》吧,我有张十年前办的平越府图书馆借阅证,稍后回家找出来送给你。哈哈哈哈……不过这块石碑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了,也就是讲讲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历史变迁,早在澜沧的时候我就给你说过了的。”

    谢仁苦笑着摇摇头,挽了青青随半仙往礼斗亭而去,礼斗亭是座八角小亭,亭基以青石垒砌,圆木亭柱撑起两层亭盖,亭柱一周以木栏围住,内镶长木条凳。在礼斗亭的东南、西北两面各开一口,有数级石阶,石阶两侧雕龙刻凤,瑞兽祥云、苍松幽兰、莲花牡丹应有尽有。石阶数百年来被千万人的脚底磨得光溜顺滑,两侧的石雕也遍布青苔,显得十分斑驳。此亭是张仙人到此之后,平越卫张信修建,当年张仙人就坐在亭中静坐朝真、礼斗待诏。

    穿亭而过是一块山岩,岩上开凿了十数阶石阶,拾级而上,有一眼泉自地表下石龛中流出,泉眼外凿建了一方水井将泉水蓄住,井上一块光滑石壁上,刻着个两尺大小的朱红福字,与“福泉山”匾额出自同一人之手。丼外依石壁建了座七尺见方的石厅,蟠龙石柱支撑,整块方石做顶,柱上挂满了当地百姓祈福的红布绳,井前香签遍插、烛根密布,数百年的烟火将青岩熏得黑乎乎、油光光的,佐证了当地百姓对张仙的感激与怀念。

    半仙在一旁解说道:“这眼泉水就是福泉,无论何时皆水流不断,且水位始终不增一分、不减一分。当年平越周遭皆是莽莽丛林,常有匪寇作乱致使战事频发,死的人很多。加之黔州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细菌极易滋生,常发瘟疫,当地百姓受瘟疫之苦许多年。平越百姓受张仙指点,饮用这眼泉水,不但治疗了困扰许久的瘟疫,更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而且这眼泉水还有个怪异之处,无论多少人来打水,水位都始终不变,就似个掏不空的百宝囊一般。”

    谢仁与青青方才得了张仙的仙家神意,自然清楚是怎么回事。这眼泉水在石壁上、地底下并无水眼,而是张仙以地仙神通,在原有泉眼的基础上亲自开凿,井中之水是汇聚整个平越的地气灵枢、菁华生机而成。

    平越府依一座船形山而建,成南高北低的走势,山形并不蜿蜒,而是长条形,张仙那句“远远长龙自北来”,描述的就是平越府的山形地势。福泉山就在船头位置,是当地的地气升发之所,当地人也将此处称作“龙头”。张仙以地仙修为,移转灵枢汇聚于泉眼,并收束天地间菁华生机融炼水中,这眼泉水就具备了神奇的功效,而且有了水位不变、水眼无踪等神奇之处。

    看过福泉,三人从泉眼旁的月门中穿出,走上大道,相继游览了三教殿、锁龙井、草鞋丼、高真观、半月池、返生桂、钟亭、张仙祠、龙虎潭、济世池等景点,又到高真观后的古城墙上遥遥看了下方的八卦河。每个景点半仙都言之凿凿的的解说一番,这些景点所被赋予的神话传说,有的确有其事,有的则是后人杜撰。比如“三教殿”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张仙“三教合一”的主张而修建的,也给他安了些张仙曾在此收徒传道的传说,说得玄乎其玄;再如龙虎潭,本来的寓意是潭水深沉、藏龙卧虎,后世之人却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潭边造一虎、潭中造一龙,将张仙斩妖龙、除妖虎的事硬生生挪到了此处,而且传来传去传成了两妖相争、生灵涂炭,张仙降服龙虎拯救黎民;还有返生桂,传说乃是太上点化张仙之处,实际上却不在那处;以及草鞋丼,传说中某年平越大旱,张仙便于夜间在此施法降雨,正行神通间鸡鸣了,天亮之后使不得神通法力,于是在坚硬的山石上生生踩了眼井出来,实际上则是有修行同道与张仙演法切磋,失手所置……

    世人谈神仙之事往往如此,当自己无法理解或考证时,就赋予很多其他的意义,有的甚至有着nongnong的世俗之气。比如谈天庭地府,大多数世人并未见过真正的天庭地府什么样,于是就赋予它们人间朝廷的一些性质——玉帝相当于天上的皇帝,阎王则相当于地府的皇帝,有专属的行政机构、暴力集团,仙人也分品阶、职位……实情是否如此?也只有求证了那等境界方才能知道。或许玉帝与上界众仙只是平起平坐的道友呢?

    就如当初三皇五帝时期,世间推举天下共主一般,谁有德行能调解各部族矛盾,谁有知识能传授给大家,谁能治疗大家的病患,谁能让大家生活质量提高,谁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与爱戴,大家就推举谁来当这个天下共主。天下共主不是上一任指定的,而是由各部族推举的,蚩尤是第一个想凭借武力,打破惯例、做天下共主的人,所以他失败了。

    天下共主并不是天下人的统治者,而是天下人真正的公仆,如果在他治下战乱连连、灾祸不断,这个天下共主也就别当了,谁都可以弹劾他。成为天下共主,当然有无上的威望与权利,但换个角度来看,能成为天下共主,得先具备成为天下共主的德行能力才行,坐上那个位子的可没有昏君庸才,不然谁会推举他呢?并不像后世,除了开国之君,其余皆是世袭而来,所以多有德行能力不足的君王,昏庸无能、鱼rou百姓。

    不过也不能一以论之,上古之时人丁稀少,大多在雨水丰茂、土壤肥沃处聚居,也就上百部族。说白了,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哪个人是什么德行都很清楚,共主推举起来方法程序也很简单。但随着人口增加、繁衍生息的土地扩大,再采取这种办法就有些行不通了,天下共主的性质也就慢慢变了,最终王朝替代了天下共主,对天下实行统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