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土美利坚_第198章 老李活得不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8章 老李活得不易 (第3/3页)

一堆冗言赘语而已。”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想象中更多的利益。

    甲午海战后,清廷命令李鸿章赴日谈判。结果,李鸿章在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可面对***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伤痛和心痛折磨着李鸿章。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

    1895年4月,带着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既能杀李鸿章,那干嘛不去杀***人?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者。结果,有一次,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了一句:“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就是这么一句,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因为签订,李鸿章被清廷免去显赫职务,赋闲在京城贤良寺。

    1896年,俄国沙皇加冕,各国祝贺,俄国人特别提到了代表的级别问题,清廷只有派李鸿章去。因为洋人们说,对于19世纪的中国,他们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清廷。李鸿章以在马关被刺为由一再推辞,而朝廷就一再坚决不准,当李鸿章认为确实到了“众望所归”的时候了,便表示自己“非敢爱身,惟虞辱命”,只有“一息尚存,万程当赴”。

    李鸿章的俄国之行还有一个重要行动,即与俄国结盟,希望“以夷制夷”,以俄国制衡***对中国的野心。可是他错了,四年之后,俄国入侵中国东北!

    李鸿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表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大清国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整个地球便可“胥聚于中国”!

    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如果放到一百年后,那几乎就等于是“改革开放”!

    只是,该怎样评价100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李鸿章临终时写了一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生逢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可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又有谁在“深自反省”,又有谁在真正负担着“国民之责任”?

    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倾心办洋务以“求富”、“自强”的李鸿章则是“起步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们曾经循着历史书而痛骂李鸿章,可我们那时候并不知道,好的历史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历史学家所能撰写。我们需要怀疑,那些我们曾经读书的历史是否还存在一丝的真实?倘若教育只是为了统治,倘若历史只为了驯服,我们面对历史,除了冷汗嗖嗖之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

    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果我们还是站在几十年前的角度,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片面的甚至断章取义的来研究历史的话,那真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悲哀。

    有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敢地去改正,避免历史重蹈覆辙,这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历史,需要我们用客观的眼去看,但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有中国人会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不是妄自尊大,我们并非井底之蛙,我们之所以骄傲,是因为我们确实在世界之巅,但不是现在,更不是一百多年前的那些日子。

    ……

    “李鸿章活得不易!”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对处在这个变局之中最直接的当事人,还有他所经历的事情,郭金章唯有这么一声感慨,也只能这么感慨一声。他知道历史的进程,他也知道发展的方向,可是,即便如此,把他放回大清国,放在李鸿章的位子上,他就能保证比李鸿章干得更好?不能,完全不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