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7章 把郭小凡交出来! (第1/2页)
开始徒步前进。 实际的困难,比郭小凡和探险队长在商讨中遇到的更大。纸上谈兵时,他们只是按照地图所标,加上队长的探险经验,但徒步向前攀登不到几个小时,大家就发现,风险被大自然至少放大的数倍。 一个没有预想的情况是,经常要贴着悬崖向前进发,称有不慎,脚下可是万丈深渊。 很显然,这些沿悬崖凿出、仅能容一只脚的小路,是数百年前的古人所凿,而今年久失修,风吹雨淋双使得它们非常光滑,就算那些拥有二十多年探险经验的老队员,也脊背生汗,时时犹豫不前。 但十万元报酬,又怎能才进发一个多小时就撤离呢?也得为客户多考虑不是? 硬着头皮往前。 半天之后,队员们原地休整,大家全累坏了。 队长和郭小凡查阅地图,对照里程表,都愣住了,这么长时间,他们仅仅推进了五六公里。不足预计效率的30。 照这种速度,抵达老牛峰,至少要到三天后。 继续咬牙前进。 两个多小时后,全队推进到了一个山涧前,两山相隔,深渊当前,没有任何通道可言。 队员们找到了几块腐烂的木条,分析认为这是数百年前所留,古代应该在这儿修建过一座木栈桥。 果然,在不远处的山壁上,队员们扫清白雪上,壁上呈现出已经风化的三个字“六涧桥”。 地理和考古学专家摇着头:“郭先生,不是我扫你的兴,从川藏地理条件来看,我们进山的路上,还会遇到另五条山涧,都如这条涧般无路可通。但更令你扫兴的是,根据规律来看,出山的最后一条涧,往往是宽度最小、架桥难度也最低的,也就是说,前面五条涧,任何一条都比这条宽而险。” 队长望着郭小凡。 郭小凡咬着牙关:“这条涧能不能过去?” 队长:“可以。但再宽的话,固定索发射枪射程不够,固定钩既便能固定住,也不牢靠,会有生命之虞。” 郭小凡:“过了这条再说!” 几个人立即铺开工具,向对岸发射固定钩,架设起简易索道后,队长先过,加固后,队员们一一溜索而过。 下午时分。 推进到了十几公里处。 果然抵达另一条山涧,比头一条宽了一倍左右,虽然勉强依旧能过,然而风险已经不言而喻了。 郭小凡铁青着脸:“队长,能不能过?” 队长:“极限了,如果对面崖体或古树已经风化,固定钩随时有脱落可能。” 郭小凡:“那就再过一道看看。” 队长手持发射枪正在用望远镜找寻着固定的物体,气象专家凝望着天上,脸色越来越凝重。 他望向了郭小凡:“郭先生,一两小时后,可能会狂风来袭,将带来暴雪,根据原始森林中的气象规律,这儿随时可能会有十级以上的间隙性飓风,我们必须撤离,找到安全地方躲避。而且,越往里,这种灾害性气候越多发,这是川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形成的特殊气候现象。” 队长停住了手:“过了山涧,能不能找到躲避的地方?” 地理和考古学专家:“从这儿山形和地质情况来判断,可能性很低,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郭小凡万念俱毁:“队长,马上撤离!” 第二天中午时分,一行人安全撤回,直升机将他们载回龙吟镇。 实地考察,已经沮丧了所有人的心,李诗嫣将情况向她父亲报告后,李啸天亲自致电郭小凡,要求他撤回。 郭小凡情绪低沉,只回答了句:“我让再考虑几天。” 为什么要再考虑?他自己也不知道,而实际上,任何考虑已经都没有用了,因为亲身见证过,想进入鱼凫古村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他们两月初来到川省,经历了一连串事件后,目前已是两月下旬,眼见交流生一个月的学习就将结束,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也开始蠢蠢欲动。 当然,西部的春天会来得比较晚,想要顺利进山,不到五六月份,基本是件不可能的事。 远在甬市的高厨师长已经打来多只电话,告诉说装修已经进入尾声,郭小凡你应该回来准备开业的事了。 电话里,厨师长吞吞吐吐地,本来想告诉他一件事,正要说出口时却转了口风,说跟酒店开业无关,还是等他回来再细谈,免得在川省心神不宁的。 郭小凡兴致不高,没有多追问。 如果追问下去,确实会像厨师长所说,但不仅仅是心神不宁,而是会怒发冲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