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天道有成(一) (第2/2页)
一西就西到了天竺,在当地“化胡”,即教化西人并创立所谓的浮屠道。 由此推断,大约是佛教初来乍到、处于初来乍到、人地两生的地位,不得已依附于中土人士更易理解的道教时自己宣扬的。好在当时爱好神仙的汉桓帝倒是照单全收,他在宫中“并祀浮屠、黄老”,大约把这两者看成差不多的东西。 其后佛教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很成功,加上它本身就有成套的逻辑和精妙的譬喻,于是发展得相当快。佛道的关系从合作变成竞争,这时道教方士们的劣势就显现出来:注重实际功利而没有成体系的理念,在辩道和影响人们的信仰上远远不是佛教的对手。 虽说道教本来也并不是靠讲理让自己吃得开的,那些修行成仙、rou身不死,这直击人的实际yu望,那才是道教的影响人的利器;不过对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口舌上输人总归不好看。 说理一时胜不过,道士们采用的是最直接的手段:在出身上做文章(这点后世的高丽韩国最得真传)。 汉代佛教初入中土之际“格义”传播,借用了很多神仙道人的术语;及至两晋南北朝,又多依从过黄老玄学名称和做法,因此无论在表达层面还是在内涵层面,必然都有很多东西披着“道”这层外衣。 同样起源于道术、得援于玄学但仗着是原生的道教,就抓住这点打压对方的辈份。表现之一是把早期佛门信徒为尽早融入环境而创的“老子化胡”说,变成证明自己的利器:西晋时出现的《老子化胡经》,就是道士们放的代表性大招,这部道经把“老子化胡”的传言大大扩充了。 不过扩充的手段又主要是抄佛经,它的道士说佛教是老子创立,而释迦牟尼是老子到天竺以后指示尹喜托生的。它还说:老子落地能行,步生莲花,须发皓白,丈六金身,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说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等等,解释理论又大量的找抄了佛教的经典。总之那些年代先是“佛”披上了“道”的皮,后来“道”又拽住了佛的根,双方纠结在一起,好不热闹。
就这样居然也就一直流传下去且随着佛道命运轮替沉浮:唐代崇道和礼佛并举,以后一些时间里,两家各有尊崇,时有沉浮,一时分不出个高低上下。 论起思想性和文学性,佛经确实是一座相对独立的仓库,发展起来后劲雄厚;而道门从实践起家,本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经典论述,无组织无限制,没啥不兼容的问题;所以道经抄起佛经来,是比佛教初来乍到时“格义”那一套奔放得多的。 对于“道”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个民间兼修然后杂烩反哺的过程,它从戒律、文句、典故、设定、思想直到逻辑体系,着实在佛教中拿了不少;且有些都不怎么改编,直接就用上了。例如佛教说大千世界下分中千世界、小千世界,道教《诸天世界造化经》就说大劫世界下分中劫世界、小劫世界;佛本生故事说佛陀出行有哪些祥瑞,道经就描述天王出行有类似的祥瑞,这里边有时候是越搅越不清楚。 佛教最初传播时借过道术和玄学的现成的网络之力,道教后来又把佛教那比较成体系和有逻辑的论述抄了来提高自己幼稚的认知水平。在而后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参考了儒道两家的入世和实用精神,然后道教又在抽象化理论化的路上更多有意识无意识地参考佛教佛经……总的来说,双方互有影响、互相同化;但如果单论思想体系,佛教本来自己的观念和逻辑系统已经比较严整,它得到道教的帮助,是在“本土化”这一点上。 相对于这二者而言,儒教早已成为上层统治阶层一种根深蒂固的不成形的宗教。虽然表面上它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教派形式,但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其思想体系已经上上下下充斥于华夏的文化中了,对于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更那两家有形教派无法可比的。 在雷三郎“华盛天道理想”的帽子下,把这些搅合进来从理论的系统上自然还差得很远,但把这些成型的机制,暂且现成的拿来用用,应该是来得最快。反正现在就是你适应那个,就先把你沾上,以后慢慢再说。 以佛教的轮回向善教化出发,从儒教的中庸守礼入手,兼用道教的种种功利手段,甚至加上了一个类似基督的比较好理解的“天国”形象,把这华盛天道的宗教或者组织去试行发展吧。 如此艰难的“宗教”总成是雷三郎提出来的,公孙胜这个科班的道士丰富的,现在由那个实用主义的军师吴用具体综合督促实施起来。山寨内部已经确立一种机制,每月逢五、逢十整日在天道大殿“圣杯神龛”那里做法讲道,水泊山寨从头领到喽啰、百姓,已经都是这个“天道”的成员了。随着“教育”的深入,他们将成为“华盛天道”向中原大地烽火燎原的火种。 现在首批理解比较快的“得道”人员,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已经随着几位分教长出发,华盛天道开始向山外传扬了。 吴用、萧让、安道全等几个长老级的宣讲使也都已经下山几天了,做为示范模板已经在山外实地传道去了。 如今他雷三郎这个天道圣使,马上也就要鼓足勇气去巡查亮相一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