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水浒风_224 纵论东迷【二章】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24 纵论东迷【二章】4 (第2/2页)

成威胁了,可是办事效率可也惨不忍睹。内部统御好点差点也就罢了,可是真遇到需要举国之力行动的时候,尤其是涉及通力协作的重大军事行动的时候,这种超低效率的后果就变得可怕无比。

    雷三郎就是被这“洲、府、路、道”折磨得实在烦心了,他用于华盛天道发展的“星罗点线图”才无奈直接用上了后世各“省”的名字。中央对地方的统御划分要有度,下边规模太大了可能欺主;但若是过于分散了,那也就什么都别干了,就剩下扯皮了。

    “下级权力过散,矫枉过正,辛翁所言即是啊!这是否就是‘东迷’的迷之所在?”他十分认真的说道。

    “也不尽于此啊,这只是政理上的失查。”辛翁皱皱眉头叹息说道:“国策,国策的趋向也是火上浇油,唉,这暂且不谈了。总之,政理不当,政令不通,军令不畅,从根本上大部归于这种官场结构的痼疾应不为过。

    另这东迷还不只是指的这种混乱状况,更兼是在国势趋向上失去了主张。自王安石王丞相革新夭折后,几经周折蔡京********专权于朝纲,真可谓乌烟瘴气甚嚣尘上。还有那个知道朝廷今天要做什么,明天又忽然要改做什么?这就像盲人瞎马,迷乱迷茫带来的是人心涣散。

    大宋朝政有此痼疾,东迷在所难免。老朽当时此番分析,对喜好指点天下大势的你们同门那位沈道长有所影响,当是有所因果。”

    雷三郎默默的想,大宋就像五色杂陈的酱缸,这“东迷”还真是名副其实。要说名臣出了不少,像那名相寇准、包拯、欧阳修、王安石,那个不是治世良才?即是那地位低一些的范仲淹、苏轼、沈括等人也都是难得的俊杰。虽然都有宏然政绩,但一旦出现说不清怎么就牵连上的失误,那也就被眉毛胡子一把抓,处理个稀里糊涂。不只是当时,就是后世若干年,都让人分不清美丑善恶,真是迷的可以。

    辛翁停顿了些时刻,接着言道:“老朽此东迷一说,概也是沉于‘迷’中的胡言。至于那其他三向之说,或许西分最易猜度:西夏之地本就是从中原归属中割裂出去的,更何况它还截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北渐的渐字有兴起的意思;南平或许更费解一些。”

    他脸上路出一种笑意:“沈云这小子有时是爱鼓弄些玄虚,不过此人却也是个奇才也毋庸质疑。他把这物件交给你雷圣使,看来对华盛天道颇有些想法的意思。此人颇为有能,你们又同为道家,雷圣使何不留住他?”

    “那雷某当然是求之不得的,”雷三郎从沉思中醒来说道:“只是偶然那一见未得深谈,想也是缘分不够吧。不过今日得辛翁教诲,小可如醍醐灌顶,前辈说沈道长为奇才,前辈亦是如同我指路恩师一般。”

    “雷圣使不嫌老朽唐突就好,”辛翁爽朗说道:“圣使之华盛天道老朽早有耳闻,今观三郎所为亦不似寻常那些道家仙长,倒与那沈云有异曲同工之处,很对老朽心思。圣使心思不在小处,定是百忙无闲。能在老朽处盘横这三几日已是难得,老朽一番胡语能有人聆听即已心满意足,难不成还带到棺材里去。哈哈……”

    无忌笑声让人清明,雷三郎赶紧施礼:“小可欲时常能聆听前辈教诲,将来可否请辛翁到华盛天道的东京或者潭渊道场常住。”

    辛翁笑了笑摇头道:“这些事当是你们年轻人来担纲的了。某已老了,能在这山野间颐养天年已是心满意足。”

    雷三郎确是心中不舍,委婉再请。辛翁改语道:“做大事者都是从小处诚心做起,你华盛天道若是在这沂山做些实事,老朽倒可助一臂之力。山民乡里我还能说上话,即使周边府县概也会给老夫一些薄面。”

    雷三郎再劝不得,只得交代青眼虎李云留下与辛翁研看煤铁等作坊之事,同时派人回山安排工匠等前来做建设和道商等事宜,还特意嘱咐安排几个机灵弟子来向辛翁学习医道共同造福乡里。

    转天,分去各处的众人都已回来。他们又要启程了,雷三郎来对辛翁以师礼道别。

    辛翁也未过分谦让,却命人取来一个蓝布包裹着的长物件奉上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