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水浒风_261 清白人间【五章】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61 清白人间【五章】10 (第2/2页)

上倒更像是有“奇文共欣赏”的婉求。事从口出,看来真要是入了哪个行,想要全身而退都是不易。

    不过此时的雷三郎,却没有烦闷的感觉;他似乎心中有许多话,有一种迫切想向人倾诉的诉求。

    是啊,他现在堂堂正正生活在艳阳下,可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他们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就在几天前,恶风骤起,平地一声惊雷将他们震醒,那几乎是要把他们打入地狱的灾祸;接着几乎是转瞬之间从大悲到大喜,真似犹在梦中。回想那时的情景,刚刚脱离了一场祸事离身的他,此刻的心情还是十分惆怅复杂。

    现在他是刚刚成功的与华盛天道的核心人物、水泊梁山的汉子们完成了一场人生设计,似乎看起来应当有作为、有前景。可是谁能想得到,就在两三天以前同样是他们好险将将从已经扬起来的屠刀下躲过,脑后能不冒凉气?

    当他在听到朝廷禁卫、开封衙役已经将要对天道下手的消息时,时间已极为紧迫,只是顾得焦急的思考对策了,并没有来得及顾及想其他。现在稍有闲暇,想起来当时的情景却是一阵阵的后怕。

    在这个时代,他们这些人说起来其实还是不入流的蝼蚁一样,什么国教、圣使的光环实际上虚到了极点。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在东京汴梁这个险恶之地混世界,一旦皇帝震怒,官场暗算,他们毫无屏障可言。

    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吴用、公孙胜不是很知情,还没有深入的细想;知情较多的武松、石秀、燕青、樊瑞等人都是粗豪汉子,想的大不了就是再举刀枪,大杀一场。后果只有他最清晰,当时若是没有机缘巧合,蒙唬住了那位痴迷仙道的赵佶皇帝,现在他们已经无法理直气壮的行走在这朗朗乾坤之下了。

    从活闪婆王定六机密军机小队汇集的情报来看,官府已经十分接近将要对他们下手了。几方的暗箭都已经搭在弦上,直直的指向他们;阴风起于无形,政治就是这么的黑暗,这是个表面平静之中的暗下黑手!

    华盛天道至少是名义上有着前国师林灵素的渊源的,所以他们天生就有天敌——灭掉林灵素的太子系和人数众多的所谓正派官员。当蔡京、童贯等当朝真正掌权者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与辽国的关系、密杀金使等事件而也站到了对立面的时候,大网就张开了。接下来只要等再过了道君皇帝点头这一关,阴冷的屠刀就会毫不犹豫的斩下来!

    当时雷三郎是咬着牙偷进的皇宫,当时已经没有选择,这件事必须由他担当起来。在他看来,进入皇宫会见道君皇帝的风险其实远比整个大宋的国家机器向他们碾压过来不同。那入宫“谈道”虽然惊险,随时有生命之虞,但其中蕴藏的险恶阴谋却少;一旦挺过来了,那在这个皇权权威无限高的时代,他们才有反败为胜之机。

    阎王好见,小鬼难求。如果他们想要在劣势下,见不到皇帝而出面与朝廷那帮官员对峙,结果不用想。用不到蔡京、童贯这样的权臣出面,阴险太监梁方平、开封酷吏徐秉德、范琼这类人,就能轻易的把他们送入不归路。

    赵佶这条路他是找对了,也只有这样赌。

    当然在那个时候,他心里是很没有底的,万一话不投机,也是后果难料啊。他们也是做了最后的打算,他把原山寨里所有的飞檐走壁高手都带在了身边,以求万一遇险,全力一搏。当然,即使那样能不能保证全身而退绝对难说;皇宫是什么地方?他心里清楚地知道。

    对于天道的其他方面,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对于他们在东京、在潭渊的核心人员,那已经是做好一旦事情不好,就是要大规模撤离的。许多东西要抛弃,那是不可能照顾到的;甚至许多下级人员也是难以全都照顾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

    撤离是说的好听的,在那已经张开的大网中真的能破网而出么?即使有幸能够冲出罗网,那实际上就是要亡命天涯了。

    可是天下之大,何处是安身之地?还回到梁山泊落草么?

    悲惨历史重演,中原大地内外交困,他们这些热血男儿又要被无情的吞噬!

    如今,艳阳之下,树影婆娑,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田野,不禁真要写点什么,抒发点什么。

    胸中无数的情感,真要他自己要表达,还真有些难;倒是许多东西,许多零零散散的诗文章句涌现出来。博览杂书,但都不精透;心中偶现的唐诗宋词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还真一时辨别不出,许多章句早忘了作者是哪一个!李杜唐诗倒有些熟的,但想必李大居士更熟。搜肠刮肚,别的还真分不清哪儿是哪儿。

    实际上对于李清照的词,他印象深的也真不多。忽然印象中倒闪现出一些文字,那是这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倒是有些符合他雷某人现在的心境,取出硬笔写了几遍,好不容易看到一页字体较为满意的,心情却变了。他摇了摇头,将纸片撕去。

    定定思索了半晌,终于才又落笔。

    偶录《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应该是大明于谦宰相的明志诗吧,把信件封好递给乐和的时候他还在想。

    不知道喜好指点“古今”名句的李易安,又将做出什么评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