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货币战争 (第2/2页)
食,可换银钱,可换各种等值工农业产品…… 大龙口对外大额贸易主要是工业钢铁产品为支柱产业,农产品基本内销自耗。大龙口的优质廉价钢材通过桃花镇的贸易渡口,打开销路,走向市场。桃花镇首批运抵大龙口二十船铁矿石,即时交付一船钢材,接着二十船,又是二十船……库存钢材很快消耗殆尽……需新建高炉,扩建钢场,颇费银钱。林峰手头一时周转不灵,凭着前几次交易中的信誉,和巨大的商业利益,和老主顾们打个商量。桃花镇的家长们接受了大龙口的钢铁预期提货单,亦称钢票。 大龙口出产的优质钢材,两千斤折白银四百两,此价比后世清末钢铁批价高出十倍有余,在南宋则低于市场均价的一半有多,空前廉价,趋之若鹜,门庭若市。而大龙口的钢铁制造业采用了后世纪的节能工艺,虽未形成大规模化生产,制制造成本比清末亦不多让,虽无十倍之利,亦五倍有余。 大龙口与桃花镇间的贸易,以货易货,形成习惯以钢票结算,凭钢票可预期提取钢材,亦可在大龙口折换等值工业产品或外销型兵器。为了结算方便,钢票也是刻板印刷,再刻上防伪公章,打上钢印,面值百斤,五百斤,千斤,五千斤,万斤。万斤钢票折银两千两。 桃花镇三位家老为了追求最惠待遇,享受最大折扣,获得最多利益,接受了二十万斤钢票,最远提货期超出一年,总价值达白银四万两。大龙口江滩上石炭,铁矿石,各种原物料推积如山,钢铁场的扩建工程热火朝天。 尝到了甜头,空前巨大的利益,百分百的利率,稳赚不赔的独门生意,诱惑着桃花镇三家老不惜飞蛾扑火,将其全部身家押进了钢票里……
林峰用经济手段,利益诱惑将桃花镇三家族牢牢捆绑在钢铁战车上,若临阵畏缩不前,则冻结其在大龙口的全部商业利益,开出的钢票一律作废…… 大龙口与蓟州陈氏怀仁堂的百宝丹贸易,又获利白银万两。临安御街上,陈芷安打理的新开欧冶剑坊,已卖出龙泉剑一把,白银五万两,大龙口分利两万余两。泰阿剑,工布剑是作为镇店之宝,孤品出售,价格高标,泰阿剑银二十万两,工布剑银五十万两,天价爆出,临安御街轰动一时,多引围观,风流名士,达官显贵,多有慕名前来观剑者,多有人问,尚无人买。泰阿、工布挂剑衬店,主销龙泉,又进去了十把龙泉剑刃。多项收益合计进银达六万两,杂算刨除,余银五万余两。 大龙口外贸净出,日常开销贸易,有粮票,钢票基本够用了,大量余银不外流,眼下并没有多大用场。十两,百两的大银锭,一两,二两的小银锭,一两以下的碎银子,日常使用并不好流通,不好找,大银子剪成散碎小银锭子。 地方官从百姓那儿征税征费,会收到大量的散碎银子,这些银子经熔化后铸成大锭上交国库时,会产生一些损耗,叫火耗。火耗是要加到百姓头上的。历代朝廷并没有认真规定火耗是多少,官员们总是要在标准之上再加一些,几乎是公开的灰色收入,火耗加多少。凭官员的良心,多出来的都是他自己的。有的黑心官员要加到两成三成,少有的清官也要加到一成左右。火耗银是千年弊政,各级官吏对百姓大肆收刮,层层盘剥,吏治腐败。 大龙口收到的大银入库,散碎银子在钢铁场统一融化,不用百姓负担,铸成银币,方便与粮票兑换。银币足色一两,可折百斤粮票。只有一种面值,币值过高,日常流通使用并不方便,亦不常用,小额找头只能用小额粮票找,以粮为本位,辅以银币同步控量发行,使粮票更加坚挺,在周边村镇更加流通起来。 大龙口的钢铁场内,新建铸币场,要使金属变成一枚有图案的银币需要借助模具,正面、背面两个模子,实际cao作方法是,把其中一个模固定并将坯饼放在上面,用另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模子来冲压。雕刻师通过将平面画稿上的图案雕刻到油土和石膏上,制成冲压模具。银币的正面是一只飞龙,双翼大张,龙躯极蜷,蓄势欲喷之际,与飞龙旗的图案一样,反面标银一两折粮百斤,大龙口农行司造,亦称龙币。 一两银的龙币折粮百斤,平时市面上的粮价一两银可买一石米,一百二十斤。大龙口的内部粮价比市价要高出两成,粮贵而银贱,抬高粮票价值,军民皆愿持有粮票,除非外出使用,否则不兑换成龙币,银币极少外流。而到了灾年战乱,粮价高涨,粮票世面价值则会水涨船高,但在大龙口内部粮价始终是锁定的,粮食按计划统购统销,不受外界影响。龙币即可调控外界粮银比价,大量发行把粮价压下来。大龙口可成为乱世中的平价粮仓,无尽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每一枚流通在外的龙币将是一面战旗,向屯粮聚敛牟不义暴利的贪官jianian商宣战,银一两折粮百斤,可尽收天下饥民寒士之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