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在前_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乱再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乱再起 (第3/4页)

此,双方各有顾忌,但是,也各有必须“尽快决战”的冲动。

    对于安禄山、史思明一方。

    大军所向,势如劈竹,表面看,形势非常有利。但安禄山知道,在所向披靡的背后、、、虽然,一路攻城略地,但是,城市攻占下来,自己手中,却没有足够的行政人才,去管理这些城市。

    如此,只能任用原来的官员,进行管理。

    这太危险了!

    大军作战,需要充足的后勤。

    如此,让那些“投降”的官员,去管理占领的城市。不但会在后勤供给上,形成巨大的潜在麻烦。而且还有很多城市,在自己带领军队,离开之后。原本投降的官员,立刻组成义军,反对自己。

    对此。

    安禄山真是太羡慕、、、北方之国了。

    看看北方之国,在南方之地发生集体叛乱后。几乎在一瞬间,所有空缺出来的职位,就被一大批训练有素的行政人员,所填补。

    看看他们,再看看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安禄山的心中、、、

    占领城市,却不能控制城市。如此,随着战局的僵持,前方,有朝廷军队的正面对抗。后方,各地组成的义军,也会越来越强大。

    如此形势,不用细想,胜利的天平,将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所以,为今之计,只能迅速攻破潼关,然后长驱直入,攻占长安。只有如此,才能消灭整个西南之国的指挥中枢,让整个西南之国,陷入一片散沙之中。

    也只有如此,在这一片混乱的局势中,自己这次冒险的叛乱,才存在成功的可能。

    、、、、、

    潼关之战,必须速战速决!

    这是安禄山,最迫切的想法。

    同时,长安城内,皇帝李隆基登高台,遥望潼关方向,心中所思,也是潼关之战,必须速战速决。

    局势的发展,出乎李隆基的意料之外。

    没想到,帝国的抵抗竟然如此不堪,短短时间内,就让安禄山占据了如此广阔的地区。

    安禄山、、、!

    想到安禄山,李隆基心中一阵的痛恨。

    朕,待你不薄啊!

    不但高官厚禄,而且,就连朕的爱妃、、、想想当初,我之爱妃浴罢,对镜匀面,我扪弄,曰,软温新剥鸡头rou。而你在一旁,也曰,润滑犹如塞上酥。

    看看,朕如此待你,而你这贼,竟然反叛!

    李隆基的心中,既怒且急。

    怒的,是安禄山的反叛。

    急的,是潼关战局的僵持。

    这次叛乱,波及的范围太大了。如若不及时平定叛乱,不但在沦陷区,会义军四起。就是那些没有被叛军占领的地区,也会出现大量勤王军队。

    义军、勤王军队、、、

    从战争的角度看,对平定叛乱当然有利。

    安史叛军,虽然强悍异常,但说到底,不过是深入帝国的一支孤军。只要给帝国时间,庞大的物资、人力被有效调动,就会形成绝对强悍的力量,将叛军彻底消灭。

    可是、、、

    以时间,换取胜利的方法,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副作用。

    那就是,帝国的豪门望族,能够借此****,获得军事力量。而且,****持续时间越长,规模越大,那些豪门望族获得的军事力量,也就越大、越牢固。

    毕竟,在帝国的制度设置上,允许、、、像节度使这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官职存在。

    鉴于此,安史之乱,必须快速平定。

    否则,那些原本就掌握巨大社会财富,掌握行政权力的豪门望族。就会借此****,获得属于他们的军事权力。

    而这,将会打破长久以来,自己构架的一种平衡局面、、、在打压豪门望族的同时,扶持没有根基的胡人将领。

    豪门望族,掌握行政权。

    胡人将领,掌握军事权。

    只有如此,才能在一种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平衡中,让帝国的运行,保持平稳和健康。

    这种平衡,太重要了!

    因为,当这种平衡打破之后,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或豪门望族、或军事将领,他们在拥有行政权力的同时,还拥有军事权力。

    如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这对于皇权,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想想看,在帝国之内,一个个拥有军政大权的节度使,会对皇帝的绝对权威,造成多大的危害。

    当然,这对于帝国的稳定,也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想想看,在帝国之内,一个个拥有军政大权的节度使,会形成不同的权力中心。而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争夺,必然的,会对帝国的稳定,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以,虽然在战术上。

    利用潼关的险要,尽可能的争取时间,然后整合帝国的力量,一举将叛军消灭,是最佳选择。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战乱平息之后,整个帝国,会出现、、、有背景的豪门望族,或者在平叛中崛起的新贵,获取节度使的官位。

    然后,拥兵自重,割据自治,与朝廷对抗的局面。

    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以时间,换取胜利、、、会让帝国原本的平衡制度,彻底崩溃。会在帝国内,形成一个个拥兵自重节度使。

    而速战速决、、、叛军实力强大,以现在朝廷的军力,速战速决,风险极大。

    到底该如何选择?

    对于皇帝李隆基而言,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以时间,换取胜利,结果就是原本的平衡被打破。豪门望族会乘机掘取军事权力,从而让帝国,进入一种分裂、分裂、、、一直到崩溃的局面。

    而速战速决。

    最坏的结局,战败,天下大乱,豪门望族乘机掘取军事权力。

    而好的结局、、、叛乱被迅速平定,帝国秩序重新恢复。

    所以,潼关的战斗,必须速战速决!

    所以,一道道圣旨,催促着潼关的将领,立刻出城,与叛军决一死战。

    潼关的守将,不理解!

    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只要坚守住,潼关内的各路勤王军队,就可以被整编成一只训练有素的强悍军队。

    只要坚守住,各路勤王军队,就会不断赶来。而沦陷区的各路义军,也会对叛军,形成持续不断的打击。

    潼关守将,不理解,原本英明的皇帝陛下,为什么要如此急迫的,强迫守军出城决战。

    面对将领的不理解、、、

    皇帝,能说什么?

    说,叛军不可怕。朕最怕的,是你们这些勇敢杀敌的将领,是积极勤王护驾的功臣,在平叛成功后,成为帝国最大的威胁。

    能说吗?

    当然不能说!

    既然不能说,只能以蛮不讲理的方式,连续发出圣旨,潼关守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城与叛军决战。

    而潼关将领,抗旨不战。

    好吧,一个字“杀”!

    守将,封长青被杀。

    守将,高仙芝被杀。

    接着,派出大将哥舒翰,严令,必须速战。

    哥舒翰无奈,出城而战。结果,一番大战之后,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