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八章 天赐良机 (第1/2页)
直到用罢晚膳,朱祁铭才离了吕家,戴上银面罩,独自回到皇城,在折向秋浦轩的岔路口遇见了金英。 “越王殿下,请随洒家入宫,皇太后正在咸熙宫候着呢。” 暮色苍茫中,朱祁铭望一眼秋浦轩方向,想自己逍遥一日,留下冯铎一人或许还在忍饥挨冻。 “本王身边只有冯铎一人,金公公没让他饿肚子吧?” 金英尴尬地嘿嘿一笑,“皇太后命人给秋浦轩送过膳了,饿不着冯铎。哦,皇太后还让人给秋浦轩送去了糕点、茶叶,还有三十斤红罗炭。” 皇太后每月红罗炭的定额是一百二十斤,但她畏寒,咸熙宫每天燃着三个火盆,外出时则手不离暖炉,一百二十斤的红罗炭也只是堪堪够用,如今送给朱祁铭三十斤,咸熙宫就得减掉一个火盆。 没办法,皇太后执掌后宫诸务,号得动女官六局一司,却不便差遣内侍监,二十四监形同内衙,只听皇上一人的号令,有太皇太后遗诰在,皇太后就不能落下预政的嫌疑。 皇太后不便出面发话,金英显然无力说动那帮眼睛都长在额头上的掌印太监,如此一来,秋浦轩那边自然是该缺什么就继续缺什么。 不过,在内侍监一群当家人全都像躲瘟神一般躲着他这个越王的时候,金英勉为其难,拖着一双老腿跑来跑去,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有劳金公公。” 金英邀朱祁铭移步东华门,临行前突然低声道:“郕王想见殿下。” 郕王?眼下时局动荡,郕王显然是在装睡,他的眼睛必定紧紧盯着朝中大事,而一向不站队、地位超然的金英却选在这个时候当起了郕王的信使,个中的深意颇耐人寻味。 “二月初三便是皇太后圣节,依制,届时皇上会率亲王给皇太后上寿,本王与郕王等到那天再相见不迟。” 金英一时无语,直到上了桥,才嘟囔道:“殿下在京中能呆到那一天吗?” 离皇太后圣节还有十余天,册立越王妃有那么快么?朱祁铭不禁斜睨了金英一眼。 城门口的禁卫齐齐给朱祁铭抱拳施礼,众人的神情略显轻松,不再像昨晚那样紧张兮兮的。 金英见状咧嘴一笑,“殿下在鞑贼面前就是一只猛虎,您看,这些金吾卫军士亲眼见到殿下回到了京中,人心都安定了许多。” 朱祁铭一笑置之。想底层军士如此,庙堂上的衮衮诸公则未必! 进了东华门,整个紫禁城已被夜色笼罩,道上难见人影。金英趁机说起了宫中的许多琐事,全是朱祁铭感兴趣的。 清宁宫依然有嬷嬷、宫女在那里值守、打扫,崔嬷嬷与茵儿、渠清她们都回了清宁宫;就在朱祁铭离京的当天,皇上下了旨,给徐恭和红蓼赐婚,二人那年岁末就完了婚,如今已有一个三岁大的儿子 朱祁铭一路上并不答话,想自己是个是非之人,是该与一帮旧人有所割舍了,何必让别人为了自己而置于危墙之下! 远远能看见咸熙宫的灯火了,金英貌似不经意地提起了一事:“殿下,别怪洒家多嘴,浙闽一带的内乱与瓦剌的威胁已够皇上cao心的了,眼下各地藩邦也不太平,北边朝鲜与建州女真李满住部时有冲突,南边占城先是发生了内乱,外戚篡权,举兵攻伐安南,而后安南大举反击,攻入占城境内,战火数月不熄,礼部调解无果,举朝哗然。唉,朝中这个样子,皇上一时半会恐怕无暇召见殿下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这些零碎的消息中,朱祁铭敏锐地捕捉到了极有价值的讯息,目光倏然一亮,随即取下银面罩,一把塞在金英手上。 “原来殿下” 望着一脸愕然的金英,朱祁铭淡然一笑,“银面罩便送给公公了。”言毕头也不回地朝咸熙宫走去。 听说朱祁铭已然回京,今晚要来咸熙宫谒见,皇太后传谕六宫,免了众人的晨昏定省,尚未入夜,她就早早来到正殿中就座。 她遵照太皇太后遗诰,接管了后宫事务,如今她年过四十,心中争意大减,渐渐把宫中事务移交到了皇后、周妃手上,她自己则集中精力,凭着十余年来历久不衰的直觉,死死盯着吴太妃的一举一动。 太皇太后仙逝后只过了一年,胡氏就已辞世,而吴氏却越活越滋润,身体微微发福,身着礼装时,比她这个皇太后都显富态。 贱婢就是命长! 皇太后暗自咬咬牙,断然挥走了脑中的这道梦魇,转而想起即将入宫的侄儿来。 这一念牵动了她的另一个直觉。那道谶语、太皇太后的托付、几年代为管教累积下来的情感,这些因素汇在一起,愈发加深了她的后一道直觉,虽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