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国征服史_七:这里是我们的土地(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这里是我们的土地(中) (第2/2页)

破了对方的阵型,也必须保持步调的一致,这样可以压倒那些各自为战的对手。

    而将那些小伙子和曾经的骠骑兵部署在两翼,是因为他们是追击溃兵的好手,或许马术和劈刺的技巧比那些要学习几十种技术的枪骑兵来说更加娴熟,但无法形成绝对的优势,最后只能是形成一对一的搏斗。

    他不想有太多的伤亡。

    那十二名枪骑兵擦拭着长矛,检查着马蹄子和靴子上的马刺,而那些没有经过战火的小伙子则紧张地搓着手,有人不停地说着话,试图打破心中的恐惧和焦躁,但应者寥寥。

    羊曦微笑着看着刘健在那里指挥,手里的马刀无趣地削着地上的野花。刘健看来她一眼,自私的本性让他说了一句:“你别去了,行吗?”

    羊曦听着他这句半是恳求半是命令的话,心里微甜,却倔强地拒绝了。因为她知道用自己的手艺帮助那些自由民只能取得他们的好感,而信任,则必须要做一些值得让自由民尊敬的事。

    况且她所信奉的理念只是一个理想的华夏,而她的理想与信念中,并没有俄罗斯人的位子——在来三河村之前最后一次在燕京的秘密聚会中,那个人曾拍着她的头发告诉她:“首先要牢记血管中的血,然后再追寻我们所寻求的正义与公平。”

    刘健知道她会拒绝,并没有诧异,只是长长叹了口气,而旁边的那些自由民则开着他俩的玩笑。

    “好样的,小姑娘,你这么做比修一万个磨坊都强……”

    “放心吧,那群俄国佬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的,你的长尾巴花鹊儿不会有事的,说不定还会成为第一个得到青松奖章的女人……”

    “是啊,在村公所劈杨树的那一下足够让那群俄国佬受的了……”

    羊曦的脸上微微有些红,低下头,又偷偷看了一眼盯着她的刘健,转过身去,手里拉着皮带的钉头无措地摆弄着。

    刘健不再劝说什么,回头示意一下让众人不准吸烟,然后又观察起前面的情况,看来那支从北宁镇赶来的燧发枪连队也发现了在山丘上列好队的俄国人,正停下来整理装备。

    肖衍举着直刃的指挥刀走在队列的前方,只有尉官才能佩戴的兔绒手套微微有些汗湿,他很年轻,只有二十六岁。

    他的父亲曾在十三年前的萁子朝鲜继承权战争中立过功勋,幸运地是没有阵亡,所以他才有机会再服役八年后被授予少尉的军衔。

    北宁镇并不是个好地方,这里远离燕国的中心,也不靠近朝鲜和赵国,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那些通古斯蛮子,但是随着燧发枪的普及,通古斯蛮子已经惶惶不可终日,至少从他出生开始,就没有听说过通古斯蛮子越境劫掠的事。

    悠扬的长笛声有着很强的节奏感,由此来保证这些士兵的步调一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燕国燧发枪连队,因为五年前研制成功的4335式燧发枪以及与之配套的环套式刺刀,燕国的连队已经取消了长矛手的编制。

    况且环顾四周,有谁能抵挡住自由民的马刀呢?有骑兵保护侧翼,用骑兵防止对方骑兵的突袭……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燕国是华夏十邦中最早淘汰长矛手的邦国。

    跟随着笛子的节奏,肖衍几乎是机械地迈着小步前进着。用皮鞭和通条锻炼出的燧发枪连队有着机械一样整齐的步伐。

    一只小蜜蜂不知什么时候落在了他的刀柄上,吸允着上面微微发苦的汗液,肖衍笑了笑,轻轻挥手弹开了这只小蜜蜂。

    看着嗡嗡飞走的小家伙儿,肖衍忽然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他家养了很多的蜜蜂,那时候的他总是喜欢穿着一件他父亲的宽大制服,然后伸开双臂趴在干燥的草垛上,滚来滚去的同时喊着:“我是嗡嗡嗡~……”

    想到这里,原本严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两颗很可爱的小虎牙露了出来,看了眼已经在山坡上列好队的俄国人,他不屑地吐了口唾沫,然后喊道:“所有人,停。放下背包,安装子弹,装好刺刀!”

    环套式刺刀的缺点就是在安装了刺刀后会给填装弹药造成麻烦,火枪手要随时小心那三棱形的剑刃刺破自己的胳膊。

    命令下达了之后,所有人都停在了原地,扔下背包,从口袋里拿出制式的纸壳子弹,咬开外壳快速地装填着,压紧之后上好刺刀。

    肖衍叹了口气,再一次看了看这些熟悉的面孔,不知道这场战斗之后还会剩下多少。

    看着身后在阳光下闪着耀眼光芒的一排排刺刀,他知道这些人在等着他说些什么。

    整了了一下已经很笔挺的制服,然后肖衍只说了一句话。

    “这里,是我们的土地!”

    说完之后,肖衍淡淡一笑,转过身去,将指挥刀向前一挥,那悠扬的笛声再一次响起,九十六名华夏军人排成了四列,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俄罗斯人占领的山包走去。

    走在最前面的,就是那个笑起来会露出两颗可爱虎牙的青年,高高的制式军帽在头顶高傲地耸立着,洁白的兔绒手套包裹着指挥刀的刀柄……

    是的,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是华夏的土地,是无数自由民先人的埋骨之处。无需多言,这就是最好的战前动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