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我是皇帝_446 张煌的计划和安排(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46 张煌的计划和安排(上) (第1/2页)

    446张煌的计划和安排

    所谓“推恩令”,其实就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这法令的主旨就在于——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斯时主父偃上书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yin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rou,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武帝闻言而喜,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

    ………………………………

    ……………………

    这法令看上去亲慈厚道,兼顾了上之厚德,同胞之情,实际上却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使用的一个手段而已!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就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斯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景帝虽然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到了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更加强盛,以地方对抗中央,使得武帝也颇感掣肘。

    这时候如果汉武帝采取强硬手段的话,难免又是刀兵再起,对于当时的中央而言,委实经不起新的一轮内战了,但是如果不采取手段,则中央在无权威可言,更不知道将会造成怎么样的局面。

    而这时候主父偃的上书,却巧妙的解决了武帝的困境……这个上书就是!

    推恩令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分封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而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各分封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一说到的历史意义,和谐课本中总会带着那种“高瞻远瞩”的口吻大声的宣传——“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

    不过说实话这样的“历史意义”在张煌看来基本上等于是空气,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现实也没啥好处,但是的影响倒是让人感到很有趣!

    是中央政府决定消减诸侯国的实力而高出来的把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当时人们看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这样一来虽然实际上是使得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渐渐缩小,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加强,可是却非但没有引起众王的反抗,反而受到了众王的欢迎,这才历朝历代都是非常罕见的。

    ——事实上,每个朝代朝廷一旦想要削弱地方势力,总会引起相当激烈的矛盾,甚至刀兵相见血流千里,唐代末年藩镇的尾大不掉和清初“三藩之战”都是最好的例子,建文帝甚至因为这个掉了脑袋

    看一看建文帝和自己叔叔们为了这个引发的那场长达十年的内乱,再看看汉武帝不动声色的,其中高下不言而喻——正是因为这十年的内乱,才让明初失去了最终将蒙元彻底歼灭的机会,也为后来明代的边患埋下了隐患……

    :顺便说一句,的整个过程都清楚明白,有案可查,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