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形势突变 (第3/3页)
羊羽的地步,现在若和萧千绝打斗,或许能撑过百十招,但肯定无法胜利。刘云又道:“至于梁萧,你的实力和你刚从天机宫出来之时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在萧千绝眼中,你不过是个不值一提的小辈罢了。”
刘云实话实说,梁萧心中却微微有气,他一直以打败萧千绝为目标,并为此不断努力,途中还被云殊废掉内功,后因《紫府元宗》而恢复,又得传公羊羽的“归藏剑”,在华山之巅被萧千绝和公羊羽当成比拼内力的介质,承受阴阳龙战之苦,而后有所顿悟。梁萧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刘云一句话就把他的努力否定了,他岂能不气。 梁萧反驳道:“刘先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我现在比不上萧千绝,但时光流转,人也在进步,萧千绝他已经达到自己的极限,我为什么不能超过他呢?” 刘云笑道:“对啊,我并没有否定你将来会超过他,但你和你父亲现在的实力加起来还远远不够,所以现在去寻萧千绝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你们一家分离了六年,为什么不能再忍耐一下呢?” 梁萧低头思索片刻,忽然抬起头,神色坚定地道:“先生,谢谢您的提醒,不过,有些事情并不是光凭实力就能决定的,我想信我们父子齐心,一定能寻回mama。”此时,梁文靖也是一脸坚定,看来他们父子已经下定决心了。 刘云不由得叹道:“也罢,既然你们执意要做,那我就告诉你们。梁夫人现在大都,蒙古人的地盘,或许我可以送你们一程。梁萧,你说得对,有些事情并不能光有实力就行的,你现在能有这种体悟,真是难得。不过,多数情况下实力还是很重要的,你跟我过来,把你的《紫府元宗》写下来,我帮你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快捷的门路。你爹修炼的是公羊羽的三才归元掌,他的内力已经定型,最多能够达到公羊羽的地步,而你不同,你的武功集众家之所长,更可贵的是你有自创武功的志气,日后成就定然不可限量。” 梁萧得他一赞,心中欣喜,刚才那点不快早就消失了。不过,他并不知道刘云的实力到了什么程度,忽然他眼中露出狡黠之色,道:“先生,我知道您算学的造诣旷古绝今,但我还未见过您的武功怎么样……” 刘云又好气又好笑,心道:“这小子心眼就是多,想看我是否有实力在武功上指导他,并且想看看能不能从我的招式里悟出什么东西,紫府元宗是他武功最大的倚仗,自然不肯轻易说出来。不过,我估计这紫府元宗只不过涉及到一些极其初级的修真法门罢了,修真的东西,鸿钧老师传下来的才是真正的道法,我怎么会稀罕你这区区紫府元宗?”刘云摇头道:“你想和我比试一下也可以,不过我的功法并不是武功,你和我比试,可得有心理准备。” 梁萧很是高兴,随手折了一根树枝当作剑,便向刘云示意可以开始了。忽然,梁萧发觉周围的空间似乎凝滞了起来,周身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掣肘,十成实力发挥不出一成。此时,刘云猛然一闪,一下闪到梁萧跟前,抓住他的衣襟。如果是生死之战,那么这只右手一下子就可以扣住梁萧的喉咙,那就完了。 “呼!——”刘云放开之后,梁萧有些丧气,才一合,自己一招未出便被制住,真是郁闷至极,不过他也知道刘云的“武功”不是他可比的。实际上,刘云就是分出大量的心神程序,在梁萧周围阻碍他的行动,所以他的实力根本发挥不出来。而刘云本身的战斗力已经超过一般中尉玩家,光是这种战斗力就已经比公羊羽等高手高出一线了,这如何能比? 刘云安慰道:“我说过,我的这些并不是武功,所以你没必要跟我比。你知道你爹的太阴真炁是我化解的吧,我既然能化解萧千绝的内力,自然就能帮你了。” 此时,梁萧才恍然大悟,哈哈笑道:“真是的,我竟然蠢到去和先生比试,我服了,真服了。先生不但在算学上是我的老师,在武力上也是宗师。那我就把紫府元宗写出来,请先生指教。” “宇宙之初,天地本无,无中生有,始有混沌,混沌中开,阴阳乃成;故天有日月,地成虚实,人分男女,兽为雌雄。阴阳运作,从无休止,因之四季有寒暑,日月有亏蚀……”这是《紫府元宗》的总纲(引自《昆仑》),刘云将功法一路看下去,不住点头,确实,它和修真之法暗合,只不过具体的法门都是凡人之法,所以没有办法凝气而反本归元,结成金丹,更不可能丹破成婴,其后夺天地之造化,最后羽化成仙。尽管如此,这《紫府元宗》因为暗合天地之规律,所以是一种威力奇大的武功,当年得到它的张紫阳也未曾修炼到大成。《紫府元宗》之中有不少晦涩的名词,这些名词正是中医的药物名称或道家对人体经脉的代称,所以原著中学医的花晓霜便能替梁萧解读这些语句,但刘云四人都得传鸿钧道法,虽然没有学医,但这些名词也是知道的。刘云将这些语句解释给梁萧听,然后再给他指出这个时空内力的本质,很遗憾,梁萧并未发现任何迹象支持刘云的观点,根本没法感觉到什么能量子,杂乱无章的能量子和排序奥妙的能量子的差别,事实上,以梁萧的数学造诣,若他能看到这些能量子,定能找出一种排列方式,使得他功力大增。 最后,梁萧对刘云的“能量子”的说法保留意见,并不深信,这不是梁萧不相信事实,而是观察能力所限,没有办法。不过,梁萧还是悟出一个道理:内力运行越贴近天地自然,那么就越强。原著中,梁萧在十多年之后才悟出了类似的“谐之道”,而谐之道才是他的武学自成一派的基础,后来《沧海》的周流六虚功正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