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育教学 (第3/3页)
十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日产数十吨液氦带来的后果就是每天产生数千吨其他副产品,液氮液氧之类的东西,刘云他们现在基本用不上!这种东西一般是实验室在用,但用量不大。氩气可以用来制造灯管,但也不是成吨使用的那种。于是,刘云就对这许多罐液氮和液氧发了愁。
忽然,刘云想起有一种简易的“液氧zha药”,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碳粉木屑等易燃物浸泡在液氧里,然后用****引爆,由于氧的浓度很高,所以反应剧烈,会产生剧烈的爆炸。这种简易的液氧zha药可以用来开山炸石,成本很低(每次消耗一个保温瓶),随制随用。将这些液氧用在这方面也不错。至于液氮,氮气可以用来保存粮食等食物,如果用不了这么多,那就直接拿液氮当冷却剂得了。 宋应星等人拿到书籍十多天后,便累积了一大堆问题,这天刘云刚刚把液氦生产基地部署好,刚从郊外返回,就顺便到宋应星的住处去看看,恰好碰到他们正在讨论问题。 见到刘云来了,宋应星急忙问道:“陛下,臣等稍微看了一下这些书籍,书中许多东西都是我们闻所未闻,我等受益匪浅。不过,臣等也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陛下。” 刘云微笑道:“宋先生不必客气,有问题就问,做学问的时候不必顾及我们各自的身份,你就当我也是个学者就行了。” 宋应星见刘云没有任何架子,心中大为感动,其他人也是这种感觉。于是宋应星便问道:“陛下,这书中写道‘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也对分子和原子进行了一番解释,可是,陛下如何证明这分子和原子是存在的?” “这……”刘云有些意外,没想到宋应星提出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自从刘云上中学之后就接受了相关教育,将这种概念很自然地接受了,而实际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这句话,正是近代物理的基石,是很基本的一句话!有了这个概念,热力学才有了微观解释,统计物理才能产生,使得热力学不再完全是唯象的。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又启发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发现,原子的内部结构,电子,原子核,核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力学等等,无一不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关系。以前刘云将这种概念当成理所当然的,而现在他的心神早就能细致入微,已经能直接观察到原子核的程度了(还不能cao纵原子核,只能cao纵原子),所以他一直没有制造什么扫描隧道显微镜、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等科研设备,原因是他和梅青不需要!嗯,现在看来需要造一造这种东西,给这些明朝学者们也开开眼界。当然这些仪器不能让人用rou眼看到原子,而是在屏幕上看到以各种手段显示的微观图像(扫描隧道显微镜显示的是隧穿电流信息,电子显微镜显示的是反射或透射电子束的信息)。 “这个嘛……咳!”刘云干咳一声,解释道,“现在我还没有办法让你们用rou眼看到分子和原子,但可以通过推论的方法来验证分子和原子是存在的。例如一滴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半,变成更小的水滴,然后再分成两半,如此一直分下去,那么到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王夫之忽然嘀咕道:“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错!”刘云大喝一声,把王夫之吓了一跳。“咳,这个嘛,我不是说庄子说错了,庄子是打了一个比方,他说的是一种哲学的概念,嗯,是一种抽象的,想象的概念。在想象中存在一种东西,日取其半,永远也分不完。但若用到实际物体上面就不对了,任何事物本身都不是无穷无尽的,人力有时而穷,物亦然。这个水呢,肯定有分不下去的时候,到时候就留下一种最小的单元,我们就称之为水分子了。如果再继续分,那就不是水,而是氢和氧了。” 宋应星忽道:“陛下,此书中也有提到分解水之实验,陛下可否演示一次给臣等观看?” 刘云道:“这有何难?”于是,刘云便带着一群求学若渴的古代学者去做“中学化学实验”了…… 在实验室里就地取材,刘云给这帮“古代学者”做了好多个简单的实验,电解水,自由落体,摩擦生热,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嗯,在这个时空里,命名权可在俺的手里,那就不一定叫牛顿了……总之,弄了老半天,才让这些看了十几天中学课本的古代学者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大门。当然他们之前有自己的理解,有研究过相关的东西,但很可惜,历史上他们的研究没有传承下去,也没有形成系统。其实古代中国的科学都是这样的命运。 之后,宋应星等人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制作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的实验用具的工作,一边制作一边学习,同时一边进行教学工作。他们向刘云索要了更深的书籍,于是刘云把普物、普化和高数都给了他们,只是告诉他们,里面的一些东西太过超出他们的时代,目前不用考虑太多,例如量子,然后就放任他们自学去了,并且告诉他们,若有不明白的,随时都可以问他。这让宋应星他们感动不已。 于是,十七世纪第一个自然科学学习研究小组成立了。 ************************************************* 求收藏、求推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