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劫掠日本 (第3/3页)
时空战场这个鬼地方,回到地球,我一定要复兴罗斯柴尔德家族!”刘云正用心神观察着这家伙的反应,冷笑道:“嘿,果然,强权大于金钱,看来二战是罗斯柴尔德永远的痛,也是这家伙的软肋。” 刘云收回心神,他可没兴趣每时每刻注意着这家伙,他没这个闲工夫。刚才和罗斯柴尔德的辩论中,刘云不是不知道那些银行家的秘密,也不是不知道他们的弱点,而是不想跟刚才那家伙说这些事,跟他又不熟,而且还是敌人,干嘛要交心?当然,梅青他们是听过刘云的解释的,不过他们对这些不感兴趣,而刘云虽然对金融不感兴趣,但对金银很感兴趣,事实上他收集金银就是想有朝一日回到地球,要帮助中国摆脱外国金融界的威胁。
事实上,美国发行美元的方式大体是这样: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美联储印出美元,然后用来“购买”国债,而这些国债则通过各种交易方式流到民间,美联储背后的银行家就获利了,而美国政*府的新增美元则通过政*府投资、福利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市场,这些美元就到了美国人手中。综合起来看,就是美联储没有成本就可以印发大量的美元,而美国人和美国政*府背上的债务则越来越多。美联储印发越多美元,美国政*府就得发行更多的国债,然后美元就会通货膨胀。但是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远低于美元的增加率,这个,靠的就是外国人替美国买单了。 别的国家,如中国,向美国出口了大量商品,换回一堆美元,然后,美联储印出来的这些美元就成功地买来大量的商品,美元流到外国,因此美元的通胀率就下降了。至于中国,出口了商品,换回美元,而那些出口企业则从国内银行兑换成人民币,用来再生产或其他,然后,中国人民银行就得发行这么多的人民币,流入中国的市场,然后中国就通货膨胀了。出口多少东西,就有多少通货膨胀。而中国政*府持有的这些美元,则反过来拿去购买美国国债,也就相当于减轻了美国人的债务,银行家们的空头支票流到中国手里,然后美国就繁荣了。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却不能全部卖出,还随着美元的贬值而贬值,中国实在是吃大亏了。 一般人认为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损失只是美元贬值那么一丁点,实际上还没算上美元带来的人民币的通胀。中*央制定货币政策实在是很困难,两边都有压力,一边是美元带来的压力,另一边要考虑中国经济的压力,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中*央也是难办啊。 实际上,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外国金融的影响,那么经济发展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然后贷款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贷款给人民(自然包括企业),人民经过劳动创造财富,人民币在流通的过程中被国家抽税,国家再将这些钱用来投资或建设,最后这些人民币再流回市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中*央人民银行不断发行人民币,人民币在财富增加的过程中,币值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从理论上看,中国人民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有利息,因此央行的钱越来越多,事实上央行是属于国家的,所以这些利息也属于国家,国家拿钱投资进去,钱还是进入市场,进入流通。所以国家只要控制好贷款总量与经济运行情况的关系,经济就会稳定发展,不会有通胀或紧缩什么的,因为国家从来没有想过用通胀和紧缩这两种武器来掠夺人民财产。 美国发行货币的方式和中国相比,其本质的区别在于:第一,美元是债务货币,人民币是信用货币;第二,美元发行机构——美联储不属于美国政*府,而中国的央行属于政*府。第一条是形式的区别,第二条是区别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现在以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实际上也增加了国内的货币压力。当然,不是说出口不行,而是说出口的同时不能用美元买回相应价值的东西,那就亏了。如果能用出口换来的美元来购买一大堆原料,或者一些高科技的产品,那就值了,但是这两者都很难,现在中国是入超,这个时代和明朝时的入超不同,那时换来的是真金白银,而现在换来的却是空头支票一样的美元。 所谓“引进外资”,如果排除一同进来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制度之类值得学习的东西,那么就只是中国增加人民币发行量,然后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而已。外资进来,换成人民币,然后投资建设,央行就可以发行这部分货币了。实际上,如果要达到这个效果,也可以通过国家发行国债,央行购买国债,发行货币的方法来等效实现,但央行是国家自己的,自己购买自己的国债,然后以此为“借口”发行货币,这实在太明显了,会为人诟病,也会使人民币和国债失去人民的信任,所以不妥,这才通过外资来实现同样的事情。 如今,人民币储蓄越来越多,多到外国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除了因为中国人的储蓄习惯之外,还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对外贸易和外资而使人民币发行越来越多所致。现在这些钱存在银行,没有流通,假设全部取出来,那么实际流通商品的价值远低于这笔存款,因为这笔存款实在太巨大了,那样的话中国经济一定会崩溃的,不仅仅是通胀这么简单了。 中国出现的通胀,大多是因为国外的影响,而不是因为中*央的失误,说中*央调控不力,实际上是外力太多,中*央的压力太大。 总之,金融很复杂,刘云宁可宅在实验室研究,也不愿去钻研那些金融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