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浪费弹药 (第3/3页)
气得跳脚,咒骂道:“胡说八道!胡说八道!什么误炸,这分明是屠杀!哼,跟战争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我们战场上见!”说罢,裕人气愤地关闭了通讯。很奇怪,这家伙自己也是战争贩子,却来骂刘云,不过,裕人可不相信刘云的玩笑之言,战争贩子哪有因为“良知”而不继续使用武器的?
不过,刘云真的可以做到不再对裕人使用火箭弹,因为他有更多的导弹,现在他们用纳米核心工厂生产导弹的成本已经和火箭弹相差无几,导弹也可以随便用了,而且更精确,不必用数十弹药才摧毁一个目标,一枚导弹就够了。 于是,二十多万辆卫士火箭发射车(后来有所增援)迅速撤回基地,这种旧式武器在消耗完弹药之后,将会收入仓库中储存,其中一部分或许会改装成民用运输卡车,军工产品转为民用,向来以其优良的品质,绝佳的耐用性和适应性而大受欢迎。而今,中国玩家陆军的远程攻击武器换成更加先进,更加精确的“长剑巡航导弹”,装载巡航导弹的车辆则是长剑导弹发射车。 美国西部内华达州某个大型铁路站里,一名陆军军官正在感慨道:“多亏基地迅速修建了这么一条铁路,不然的话,这么多部队没法一时间撤回去,新部队也没法短时间内送过来。”此时,铁路站正在繁忙地运作着,一辆辆高速列车运载着大量的卫士火箭发射车,从铁路站里飞驰而出,向墨西哥的基地驶去,与此同时,又有许多高速列车将大量的长剑导弹发射车运送过来。铁路站周围的地区已经被严密军事管制,大量的部队从这里进出。 事实上,这些铁路并不是刘云用纳米核心直接生成的,也不是通过纳米核心工厂制造之后再铺设的,因为即使生产技术再先进,也根本没法在短短几天内建成数千公里的铁路。这些铁路是系统的铁路局建造的,不过,系统建筑——铁路局已经随着时代的升级而升级了数次,价格也一次次提高。原来新火器时代的时候,铁路局价格只需20万资源,到了机械战争时代,就变成了100万,如今信息化战争时代一本基地,价格又翻了一倍,变成200万。当然,光是价格提高也没什么好处,关键是系统把铁路也升级了,最早的铁路局部署的铁路是没法通行300公里时速以上的高速列车的,甚至200公里都不行,而现在铁路局升级了,铁路业跟着升级,虽然一本基地还不提供高速列车,到了下一个等级——一本高级的时候才提供平均时速300公里的列车,但铁路本身已经能承载这些列车了,所以刘云让系统建筑修铁路,然后再用自己生产的高速列车。这铁路价格也提高了,最早是一千公里的单轨需要20万资源,现在涨到一千公里单轨100万资源,足足涨了五倍!就说现在这条临时修建并临时作为军用的铁路,是四轨并行的,就用了将近一千万资源。但是,现在刘云他们有钱了,这点资源,不差钱! 如果让刘云自己来建铁路,他肯定不会建那种普通的电力高速列车,而是会建超导磁悬浮列车,这些铁轨和列车都需要用纳米核心工厂来建造。话说地球上的磁悬浮列车有一个最大的缺陷——不能变轨!也就是说,一列磁悬浮列车只能走在一条磁悬浮铁路上,想到另一条铁路,走个岔道都不行!例如,从北京到广州修了一条磁悬浮铁路,但现在又想修一条铁路,从北京福建,按照常理,铁路只需从武汉或者什么地方分个岔,让火车先走京广线,再转向福建就行了,但磁悬浮列车的磁铁是扣住铁轨的,就像“C”形卡扣一样扣住铁轨,这就决定了它只能在一条线路上行驶!所以,这样就需要再修一条铁路,从北京到福建。如此,铁路线越多,重复建设的铁路就越多,有时候去相邻的两个城市,却需要修两条独立的铁路线!这就是原有磁悬浮列车的最大缺陷! 显然,成熟的磁悬浮列车不可能有这样的缺陷,刘云称这种落后的磁悬浮列车的缺陷是“愚蠢的缺陷”,一辆车只走一条路,这是什么道理?所以,他对超导磁悬浮列车进行了改进。传统磁悬浮列车必须扣住铁轨,因为其上的线圈除了用来悬浮和推进之外,还必须能够导向,如果少了铁轨侧面的的列车导向线圈,那么列车就没法改变方向,甚至没走两步就脱离铁轨,造成事故。刘云的改进原理很简单,让导轨产生的磁场不是匀强的,其磁标势是“峡谷型”,即中间低,两边高,那么列车将处于势能的低点,这个势能谷足以保证列车不会脱轨。至于转向,导向线圈的功能由导轨上的线圈组来完成。这样,刘云设计的铁路和列车就保证了可以和一般火车一样,可以自由沿着铁轨转向,不必重复建设铁轨。当然,如果说缺点,那也是有的,刘云设计的铁轨,由于要整出一个“山谷磁场”,所以铁轨会比较宽。磁悬浮的铁轨可跟通常的不一样,一般铁轨增大宽度成本不会增加太多,而磁悬浮铁轨增大宽度就需要增加线圈大小和数量,这样成本就和宽度成正比。不过不要紧,刘云自己说了,他“不差钱”,与其重复建设铁路,不如多花点钱建这种铁轨,实际上,这样的成本比旧的磁悬浮铁路更低,铁路越多优势就越明显! 现在,刘云已经在安南省(东南亚半岛)和四川、云贵之间修建了许多超导磁悬浮铁路,将这些基地都沟通起来,因为这些基地是刘云他们真正的大本营,有战略纵深,藏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另外,这些铁路还有它的特殊之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