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简介及相关 (第4/5页)
多次显著地降温变冷,形成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更新世内发生的离当今最近的一次冰期,人们就称之为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于前9600-9700年完结。 这段期间,曾经出现几次冰川的前进及消退。而这些冰川的前进或消退,当然是因为,与之对应的气温下降或者回升了很多。 气温的回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汽循环活跃,从而引发洪水泛滥。 而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正好与这些气温回升的过程相对应。在最后的两个气温回升过程中,就分别出现了北京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和江西仙人洞人(距今1.4万年左右),还有湖南道县玉蟾岩人(距今1.6万年左右)。北京山顶洞人发展出了渔猎生产和宗教艺术。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人则发展出了农业文明。 当然,北京山顶洞人和江西仙人洞人、湖南玉蟾岩人可能都与我们的华夏祖先无关。 我们的文字记录表明,我们的华夏祖先是生活在甘肃天水地区的华胥氏和庖犧氏。而在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中,我们也确实是发现了距今3万年前后和距今1.4万年前后的人类文化遗存,证明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其考古学上的证据,所言非虚。 那么,华胥氏所经历的洪水之困,是处在地球宏观性气候变化历程中的哪一次气温回升过程中呢? 从他们“生庖犧”而不是生伏羲这一点来看,他们应该经历的是三万年前的洪水之困。 因为,庖犧和伏羲虽然同为一个氏族血脉,在宏观上是可以混同的,但是,名字的不同,还是显示出他们必定有所区别。庖犧之名,主要体现在“养犧牲以庖厨”,说明他们过的是畜牧生活,并不涉及农业生产;而伏羲之名,其中既包含了农、牧业生产,更展现出了一种为争夺土地而产生的战争状态。所以,伏羲时代比庖犧时代要晚了很多。也就是说,以1.4万年前的农业生产发生为分水岭,庖犧时代是在这之前,伏羲时代是在这之后。 而华胥氏“生庖犧于成纪”,他们就不可能经历发生在庖犧氏之后的农业生产时代,不可能遇到孕育出农业文明的、发生在1.4万年前的洪水,而必定是经历了发生在三万年之前的洪水,说明他们是在三万年前的洪水中“生庖犧于成纪”的。
第三节山顶洞人 从“元谋人”到“蓝田人”,从“北京人”到“丁村人”,他们的遗传学特征,组成了一个亚洲地区蒙古人种的发展链条,证明我们的华夏先祖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自古就生活在这片太平洋西岸的大地之上。 但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先祖,只是我们血缘上的先祖,并不是我们文化上的祖先。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有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民族,没有从文化上把我们的这个华夏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 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里,人们又有了新的发现。经过测定,这次的出土物品,是介于距今2.7万年至3.4万年之间的文化遗存。当然,这次发掘的遗址,被命名为“山顶洞”遗址,而实际上,相同的文化遗存并非只有“山顶洞”一个地方,而是散布于附近十几个地方。 在这些发掘中,除了发现与现代人类骨骼没有区别的当时人类骨骼的化石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许多陆生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海蚶、鲩鱼等等一些古代鱼类骨骼的化石。另外,还发现了有砸痕的砾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和缝纫用的骨针等等。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山顶洞人”的葬俗和装饰品,证明他们已经拥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意识。他们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室﹐周身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以红色代表血液,希望通过血液的永不退色,来让死者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中永远地活着。他们的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和刻沟的骨管等等。 根据这些发现,研究人员说,在距今4.4万年至2.8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温暖的亚间冰期。而距今3万年,则是这段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山顶洞人”就是在这个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年代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每个氏族一般有几十个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他们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使用共有的工具来进行共同的劳动,也共同分配食物。 人类学家推断,山顶洞人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学会了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他们的钻孔技术已经相当熟练。而且,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们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使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 虽然“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存在,是无可辩驳的考古事实。但是,这个无可辩驳的考古事实,却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记载与传说之中并不存在。这说明,他们不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无关。 《三皇本纪》中说,华胥氏是“生庖犧于成纪”。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县址大约在今天平凉市静宁县西南。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唐朝时,县址被迁移到今天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川,为汉代显亲城故址,并成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北宋时州治迁到上邽县(今天水市市区),成纪的县名随之移动,但逐渐被秦州和天水之名所掩盖。 宋代罗泌的《路史》也记载,伏羲氏是“生于仇夷,长于纪城”。而“仇夷”就是今天甘肃陇南的仇池山;“纪城”就是当年天水成纪县的别称。 如今的考古发现也表明,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确实是有一个历史文化连绵不绝的古代人类遗址——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为六层,第一层至第三层,就有带砸击技术的石器石片出土,年代为距今6万-2万年。 这就和北京山顶洞人对上号了。2.7万年至3.4万年之间的北京山顶洞人,使用有砸痕的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