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九章:结束,也是一种开始(内附完结感言) (第2/3页)
闷,这萧亦怎么不似传言那样三头六臂,身边的那些个军将也不似是穷凶极恶之徒啊,反倒是个个孔武不凡。 见到那庄稼汉对萧亦溢于言表的崇敬之意,长平公主心间一直的想法被重重的震撼。 几日后,萧亦看着被人从梅山运回来的尸体,轻叹一口气,正是这大明朝的崇祯皇帝。 未曾想,自己来到明末后仍未能改变崇祯的命运。 只不过逼死崇祯的不是李自成,而成了他萧亦,这事如果放在以前,萧亦是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 手紧紧攥着崇祯留下的血书遗诏,这遗诏萧亦已经看过了不下二十遍,每一个字萧亦都印在心里。 似是下了什么决心一般,萧亦将遗诏放在火烛引燃,转头看了一眼静静躺在那的崇祯皇帝。 轻叹一口气,虽然崇祯皇帝到最后都将自己视作乱臣贼子,但萧亦却对其生不出一丝恨意,只是扼腕叹息,崇祯真是生错了时候。 看着一旁若有所思的朱慈烺,萧亦轻声道:“太子殿下,将先帝厚葬吧。” 朱慈烺身边跟着太平公主,但这六岁的小孩子与未出过深宫的少女哪里懂得这些,萧亦也只是象征性的那么一问,算朱慈烺与太平公主说出什么,其余的人也只会当没听见。 听到萧亦的话后,围在这殿内的朝廷重臣皆是叩首一拜。 “臣等谨遵大元帅、太子之令!” 崇祯八年三月份,崇祯皇帝以身殉国,留下血书遗诏。 “朕自登极八年,贼逆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只是这遗诏未曾传到后世,究其原因,除了萧亦几人也便无人知晓。 十五日,奉天大元帅萧亦率永安军等,拥立年仅六岁的大明太子朱慈烺登基为帝,是为弘光帝。 登基之日,弘光帝谥号,尊先帝崇祯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十六日,弘光皇帝在众臣的请求下,拜奉天大元帅萧亦为晋王,世袭罔替,带尚方宝剑,统天下兵马,以此传檄天下,是为正统。 萧亦手下永安军各将皆有封赏,有五人为公爵,十一人为侯爵,三十六人为伯爵,各地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无计。 重新启用原兵部侍郎董咏,继任级殿大学士兼当朝内阁首辅。 左妙才以建极殿大学士、李明睿以华殿大学士入阁辅政,除此之外,左妙才兼领吏部、大理寺、詹事府各员。 十七日,弘光帝下诏,命原各地军将、员仍各司其职,启用卢象升任五省总督,以孙传庭任湖广总督协助其剿贼,将洪承畴削职为民。 追赠战死之曹诏为龙虎将军,太子太保,位列三公,以其第曹变蛟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领官军剿贼。 诏辽东总兵祖大寿为平西伯,新任皮岛总兵赵率教为宁南伯,以吴三桂副之,辽东军闻之即撤军回程。 这一时代,史称弘光晚政。 弘光二年五月十五日,后金大汗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正皇太极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定都沈阳,改名盛京,众臣尊号“宽温仁圣皇帝。” 五月三十日,崇德皇帝皇太极尽起倾国之兵,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八旗兵十万伐明。 由是,松锦之战拉开序幕。 辽东军接连告急,弘光帝称晋王萧亦叔父,诏其带领第七次扩招后的永安军,战兵计二十余万驰援松锦。 由于两方兵力的质量的变化,本应持续数年的松锦之战却仅仅数月便宣告结束,仍是以永安军的完胜而告终。 这一战杀的昏天黑地,横尸遍野,永安军将火器之利发挥到极致,八旗军队血rou横飞,阿济格指挥八旗铁骑死冲一点,付出巨大伤亡后两军展开白刃战。 此役,永安军斩首清军五万有余,皇太极率八旗残兵数万狼狈逃回盛京,数月后在宠妃海兰珠的怀,呕血而亡。 皇太极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便魂魂西天,临死还呼喊着萧亦的名字,瞪大双眼死不瞑目的样子,让清将对萧亦更是又恨又惧。 由于多尔衮被萧亦斩杀于山西,皇太极又身死,清军便即分裂,一部支持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一部支持皇太极之子豪格,其余人亦是各心怀鬼胎。 清国内部动荡攻伐时,永安军却再次以大捷震动天下,万民山呼晋王万岁,早不知那小小的弘光皇帝。 弘光三年,八月二十日的朝议,众臣疏,请弘光帝让位于萧亦。 三日后,便是八月二十三日的朝议,弘光皇帝下诏让皇位于晋王萧亦,也便是这一日,前朝亡而后朝兴。 众臣请晋王萧亦登基为帝,萧亦三让,众臣三请,萧亦登坛祭天。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 一六三八年,晋王萧亦即皇帝位,定国号“晋”,改元“万盛”,是为大晋太祖高皇帝,同年为万盛元年。 这一年,大晋太祖高皇帝萧亦年仅二十六。 一批晋朝开国功臣由此诞生,最为出名者便是大晋开朝五大名将,当然了,除了这五个人之外,大晋朝亦是将星荟萃,名臣聚齐。 齐王黄阳镇守沿海,编领大晋水师平定海波,大晋二年东伐日本,大败德川家光幕府军队六万,斩首两万有余,明正天皇臣服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