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刀集_千古不散鸿门宴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千古不散鸿门宴8 (第1/2页)

    千古不散鸿门宴8

    书名:屠刀集作者:菜九段001更新时间:2014-04-2521:17:52

    8.事件的余响

    鸿门宴结束了,但刘项之间的纠葛并没有至此结束,应该说还只是刚刚开始。正是这些刚刚开始的纠葛交涉,才使得我们有可能探及鸿门宴的真实内容,这些探讨前面已基本做足,此不赘述。现在要探讨一下项羽是如何面对因刘邦让步所出现的新形势,即他是如何消化刘邦做出的让步的。项羽手段用足,剥夺了刘邦王关中的权利,这个时候球停在了他的脚下,全天下的人都在看他该如何开球。

    刘邦有王关中的权利是天下共知的,而其出让此权利却是一种私下授受,并没有***上的依据。刘邦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了,但项羽必须考虑,他必须拿出一个能摆上台面、并可以让所有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消化刘邦所做的让步。首先,项羽把球又踢给了怀王之约的创始人楚怀王,解铃还须系铃人嘛。于是就有了项羽派人向怀王通报灭秦之事。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鸿门宴结束不久、具体的分封之前。

    按当时的惯例,项羽在破秦于钜鹿后就应该向楚怀王覆命,当时的说法是“还报”。因为项羽出征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救赵,既然项羽统帅的援赵军大获全胜,就应及时覆命,但他没有这样做。可见,项羽那时就已不把怀王放在眼里了,现在其实力更大,他更不会在乎怀王的意见了。之所以要迟至此刻才向怀王覆命,不过是想以此为幌子,假意向怀王请示论功行赏的事,其真实用心是为了化解关中支配权私下授受的难题。此举看似尊重怀王,其真实目的在于让怀王改口,让怀王对王关中命令做出对项羽有利的重新解释。谁知怀王根本不理会项羽的用心,仍坚持按既定方针办,并重申了往日之约定。怀王不识时务地恪守道义,也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既然让怀王改口这条路走不通,项羽自然要另想办法。这个办法又从两方面着手,先是向楚军将领宣布: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高祖本纪》

    这样一来,就取消了楚怀王对灭秦之约的主宰权与解释权。这还不算,接着他便走了第二步棋——曲解以往的怀王之约,其内容就是记录不全的项伯夜访内容露出的第二只马脚——范增与项羽的对话。《项羽本纪》记“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此对话内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足以揭示鸿门宴结局的关键所在。只要稍加分析,就大大有利于理解鸿门宴的实质。“疑沛公之有天下”,是项、范二人动了杀机,要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情义灭刘而后甘的原因所在;“业已讲解”则是刘邦让步的结果,刘放弃了最有利最富饶的地方,也就杜绝了刘邦可以有天下的可能,让二人放心;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还欲对刘邦动武,后果立即会显现,即“诸侯叛之”;即使不对刘邦动武,接受了刘邦的让步,还是有“负约”的后遗症,仍然会“诸侯叛之”;于是便有必要曲解怀王的关中之约,即“巴、蜀亦关中地也”。只是这里提到的“阴谋”不含贬义,而是两个人私下里嘀咕,大概经过如此这般商量之后,觉得可以公开有个交代了。这个记载也表明,鸿门宴上项羽对刘邦的谦让极可能没有当场表态。项羽的不表态,并不表示其不接受刘邦的让步,而可能是没想好以什么样的形式化解刘邦的这个让步。这个形式,到这个时候才算解决了。司马迁的笔力非同小可,着墨不多,便把这一决定的过程与结果勾画得活灵活现。所以《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此事曰:“(汉元年十二月,项)羽倍约,分关中为四国。”这样一来,原本应该完全归刘邦所有的关中便一裁为四,刘邦只拿到最差的一块,而那些双手沾满了反秦武装鲜血的三个秦降将却分到了关中最好的地。项羽此举其实非常高明,以三秦将封堵刘邦出川之路,又以刘邦威胁三秦将不敢有异动。分析至此也可以看出,后人对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责备是多么幼稚荒唐——即使将刘邦遣至巴蜀,还生怕诸侯萌生叛意,更不用说杀了刘邦了。当然,如果刘邦不肯出让关中的支配权,则非杀不可。因此,在鸿门宴上,刘项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项羽拿到了权,刘邦保住了命。而项羽要杀刘邦,机会有的是,项羽主持分封长达四月之久,期间有很多事还要与刘邦商量着办,真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杀人的机会随时都有,绝不是只有鸿门宴一个机会。之所以不杀刘邦,就正如《樊郦滕灌列传》所说,“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项羽一切OK,眼前一片通途,杀人的勾当,实在是没有必要进行了。

    大概刘邦解除了危险之后,觉得自己如果真去巴蜀也太过委屈了,他毕竟是个灭秦大功臣,怎么能领受如此不堪之地?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其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