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五十七章 郭侃受命 (第2/3页)
忽必烈踱了几步,道:“为了加强你地实力,朕决定把五卫禁军中的两卫调给你。中原,关中之事就交付给忠和了。”这话的意思是说,这次的所有行动都由郭侃来策划。包括阿术他们进淮西淮东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都由郭侃负责。 > 郭侃的确不愧神人之称,给他说准了,宋军向关中挺进,遇到了天大的困难,这因难是自临安大捷后宋军遇到地最大困难。带给宋军巨大困难的并不是强大的蒙古军队,而是秦岭。秦岭自古号称天险,是关中的南方屏障。海拔高,地势陡峭,难以逾越。 群峰耸峙,千岩竞秀,云缠雾绕,白雪皑皑。从山脚望去,从半峰之上就处在云雾中,好象玉带缠腰,雪花飘飞在空中,一幅雪国奇景。数百里秦岭飞雪,真的当得起“万里雪飘”四字了。 这就是秦岭,山外还是深秋之季,山中已经入冬,下起了大雪,天寒地冻。寒风呼啸。发出呜呜的呜咽之声。尽情地蹂躏着他们能够蹂躏的一切。在夏日里肆虐的蛇虫不堪寒风之苦,早就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寒刀刮过。如刀似割,让人从骨子眼里感到寒冷。然而,这种大自然带来地寒冷并没有阻止宋军向关中的开进,他们顶风冒雪,行进在难走的山道上。要是从天空望去的话,只见山道上有不计其数的宋军,多得比蚂蚁还要多,蜿蜒蠕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一二三,起!”一声响亮的号子声响起,仿佛静夜中地惊雷,打破了秦岭的寂静。 紧随着这声号子声又响起一片号子声:“一二三,起!” 这号子声发自朱瑞祥的炮兵之口,领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李隽本人,他站在一块石头上,不停地挥着手臂,喊号子给炮兵们鼓劲。 他们要把火炮运往关中,必须要克服秦岭这道天险。把火炮运往关中,李隽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关中是重地,宋军一攻打,忽必烈必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肯定会派出精锐部队前来。要是没有火炮这一宋军最为犀利的武器,这仗打起来就因难得多了。 二是关中和中原相邻,北伐中原时,从关中出兵也是势在必行。不仅要出兵,关中这路兵力还要极其雄厚才能担负得起战略任务,火炮就必不可少。 正是从这两点考虑,李隽决定把在四川的火炮运往关中。当然,最大的困难就是秦岭。秦岭天险,徒步其间都很难行走,在这种大雪封山的日子里运炮就更难了。 李隽非常清楚其中的困难有多大,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要把火炮马上运往关中之地。李隽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毅力,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奇迹,一定能把上千门火炮运到关中。 朱瑞祥不仅是个优秀地炮兵指挥官,还是一个坚毅不拔地英雄,李隽把想法一说,他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完成任务,他的理由是:“我们地祖先可以修长城,我们当然可以把火炮运到关中。我们要是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就有有愧于我们的祖先。” 他说得一点没错,在一千多年前,秦人就修建了长城这一惊世奇迹。把火炮运过秦岭虽然困难不小,比起修长城来说,就小得太多了,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李隽大拇指一竖,什么话也没说,只说了一个字:“壮!”虽只一个字。却胜过千篇最为华丽的赞誉之词。 得令之后地朱瑞祥马上组织人手开始运炮。当然,李隽知道他们的行动会慢得多,特地把炮兵安排在最后。骑兵和步兵,轻装简从,行军速度要快得多,走在前面就不用说了。 号子声对于干苦力的人来说,特虽有用。号子声一起,炮兵们一齐发力。抬着炮身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一串深印泥中的脚印。 这脚印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毅力的最好证明! “稳点,稳点。”李隽对八个抬着炮身从身前走过地炮兵们喊道:“坚持就是胜利!一二三,走!” 炮兵们跟着喊道:“一二三,走!”抬着炮身向前行进,喊着号子。 不计其数的号子声响彻在秦岭山中。宋军要征服地不仅仅是蒙古军队,还有数百里天险秦岭。只要他们克服了秦岭天险,他们就当得起第一流军队的称号。 朱瑞祥一身的雪泥尘土,喘着粗气,大步而来,道:“皇上,这里就交给臣吧。臣用人头担保,保准不会误事。” 不用想都知道。他与炮兵们一道抬炮身扛炮架弄得一身的泥,李隽用手给他拍拍肩上的泥土,道:“不是不放心,我是想看看将士们。有了这样的军队,何愁光复大业不能完成。”李隽指着艰难前进和炮兵们,动情地道:“你们将创造一个奇迹!” 正如李隽所言。这支英雄的炮兵真地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冰天雪地里把上千门火炮安全地运到了关中。当然,由于道路的艰险,意外事故在所难免,有不少将士为此付出了生命。 “皇上,你就不要逗留了,柳将军他们在等着你呀。”朱瑞祥很是急切地催促道:“皇上,你快走吧。你要是不能按时赶到,柳将军他们的压力会大得多。” 李隽略有不满地道:“你就催,连呆一会儿就不行。好好好。我这就走。免得碍你的事。”对段干木道:“我们走吧。再不走,有人不开心喽。” “皇上。臣不是这个意思。”朱瑞祥连分辩。 “一二三,走。”李隽挥着左手,喊了一声号子,牵着白马就要上路了。 段干木马上阻止道:“皇上,你还是上马吧。” “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路这么滑,骑在马上不安全,还是走吧。”李隽笑着拒绝了段干木的劝说,道:“你不用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