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56章 十面埋伏 (第1/2页)
“各位,请到这边来看看本公子新铸的火炮。”刘致远招呼着二十几个铁匠来到炮台前,将新造的定远炮展示给他们看。 “刘公子,能让我们试射一炮吗?”一位老成的工匠向刘致远问道。 “请自便,不过要小心,火炮这种东西很危险的。”刘致远想看看这些人究竟有没有实料,所以就同意让他们试炮。 刘致远没让人帮忙,只在一边看着。只见那个中年汉子调炮位、装火药、上弹、装子炮、点火,这一系列流程十分熟练,几秒钟之后,就打出了一炮。 “不错,且不说他会不会造炮,就凭他这一手,就足以胜任炮手的位置了。”刘致远满意地点点头,对身边的岑慧君投去赞许的眼神。 “干姐夫,怎么样?小君找的人还行吧?”岑慧君的脸上也挂上了兴奋的笑容。 “这些人是怎么找来的?” “都说是秘密了,干姐夫就不要问了嘛。” 这些铁匠和上次那十几个船工一样,都是岑慧君从大陆弄来的,一共有二十七个。也不知她用了什么手段,居然一下就弄来这么多。刘致远每每问起,她都不肯说。不过,这时刘致远斜眼看到张静妤的嘴角向上微翘,似乎是在暗暗发笑。 这下,他终于想明白了。 原来,岑慧君的身后隐藏着枪手!以张静妤这个前任兵部尚书之千金的身份,只要打出前任张尚书的名头,别的不敢说,那些与之同籍福建的高级匠户,只怕是召之即来。 众铁匠看过了火炮的威力后,围在一起小声地议论着,用的都是福建闽语。这下,刘致远更加相信自己的猜想了。 上次刘致远打算派岑慧君回内陆招收船工的时候,就向张静妤问过此事是否可行,张静妤曾详细地向他说明了明朝的匠户制度。 明袭元制,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此类丁户必须在官府设立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 太祖洪武二年(1369)﹐朝廷曾下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允许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匠户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二类。 明初还下令﹕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这两类匠户在当值以外的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趁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终年拘禁在官手工作坊中劳动的束缚。但是﹐匠户在身份上仍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匠户子弟也被征入内府针工局习艺,号为“幼匠”。匠户除了可免除一部分杂泛差役外﹐正役和税粮也不能免除。 另外,由于匠户在作访中还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所以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天顺十年(1460)﹐工匠逃亡多达三万八千余人。明政府一方面设法招抚﹐一方面将逃亡匠户发往卫所充军,知情不举者亦充军。 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由于出钱就可免役,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匠户,纷纷被各地富商私立的作坊高薪请去,而真正应役的只是一些无能之辈。 “现在东南兵荒马乱的,朝廷自顾不暇,自然管不了匠户。只要出得起高薪,就能请到有真材实料的工匠。有很多东南沿海的良匠,甚至就是这样被倭寇请去的。”这是张静妤的原话。 由于自己是朝廷的钦犯,连带着自己的妻子也成了朝廷的案犯,再也不能大摇大摆地回内陆了。所以,刘致远才会派岑慧君去内陆招人。本来刘致远还担心岑慧君会遇到危险,要派人保护她一同回去。可是,张静妤笑着反对了。结果,这两次回内陆公干,都是岑慧君一个人,刘致远只负责带船在海上接送她。 由于已故岳父是福建人的关系,在福建一地,张家肯定有着特殊的关系网。要不然,岑慧君不可能每次都能安然进出此地。对此,刘致远曾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向张静妤询问过,不过她要么就是含糊其辞,要么就是笑而不答。 既然能把人招来,那就好。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就让它们继续潜规则吧。刘致远摇摇头,决定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