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乱之逆血_第一章 乡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乡谈 (第1/1页)

    大魏绍统十四年,上元郡清水县离城三十里,有一小村庄,名程家庄。一条清水河穿村而过,河两岸住着几十户人家,大部分靠打猎砍柴、种地卖菜为生。

    现下正是收粮的季节,清水河两岸大片大片的稻田,大部分的水稻已被收割,只剩少数还站在稻田里炫耀着金黄沉甸的身躯。晚风吹来,一片醉人的稻香。

    稻田里的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仿佛在像路过的人们叨叨絮絮的诉说着这丰收的好年景。

    盛夏季节,傍晚的天气依旧炎热,还远未到上灯的时候,再说村里人也没有点灯的习惯,老少们便聚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纳凉谈古。大槐树围逾两丈,冠如华盖,也不知活过多少年头。树上鸣蝉的知了声肆无忌惮的响着,不知疲倦。清水河从树下淌过,蜿蜿蜒蜒。

    “今年又蒙龙王爷保佑,无病无灾的,光景不错,看来又是一个好收成的年头。”

    “三叔说的没错,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了。”接话的人四十来岁年纪,是本村的里正,“说来也怪,咱们原是南边大齐的百姓,自大齐泰和十七年,不对,现如今应该说大魏绍统五年,大齐在琴川一战中惨败,便将咱这上元北郡割给了大魏,咱又变成了大魏的百姓。”

    此人吸了口旱烟,接着又开口道;“头几年咱还不习惯,感觉像丧家的狗儿一样,没着没落的。还有人偷偷跑回到了南边,在大齐当了流民。可没成想,这几年风调雨顺,地里的收成好,山上林子里的野物也多了起来,官家的皇粮也没以前大齐收的那么多了。日子一过的舒坦,咱可都快忘了原来是大齐的百姓了。”

    听得此言,围坐的众人纷纷附和,说是一辈子都没过过这么好的年头,都是祖宗积了大德了。

    先前说话的三叔又道:“听先生说咱这天下二百年前本是一家,都是大汉的土地。后来不知大汉的刘姓天子做了什么事惹恼了上天,上天便将刘氏贬为凡民,而将天下四分五裂,变成如今这般模样。其实咱老百姓管他天子姓甚么,只要吃饱穿暖,过好日子,比啥都强。”

    一位三十出头的矮胖子接着说道:“三叔说的极是。可去年我去北面武陵府卖山货的时候,听见那里的人说,原来的大魏也不这样,先帝开平天子在位的时候,日子可苦着呢。开平十三年的时候,京里的李大人、宁大人作乱谋反,弑了开平天子。后来当今皇上、绍统天子即位,诛杀了李虎、宁之仁等逆贼,又是免租,又是减赋,日子才过的没那么苦了。”说完,拿起手边的茶壶,狠狠的灌了几口苦叶茶,又道:“所以说,大凡圣天子在位,连上天都要照拂咱老百姓,这连着几年风调雨顺,日子就一年比一年好了。”

    众人都道,真是祖宗保佑,让我们赶上了圣天子在位的好时候。

    这时,一少年挑着一担柴走入村口。少年十四五岁年纪,身体颇为壮硕,眉浓眼大,神情有些木讷。肩上挑的柴估摸有四百来斤,看上去却不很吃力。

    “二郎,这么晚从山上打柴下来,可别遇到豺狼、大虫之类的被祸害了,你那老娘可就指着你过老了啊。”里正对着少年道。

    少年听言,并没有停下脚步,只是微微抬头,看向里正道:“知道了,程五叔。”边说边向村里继续走去,不一会儿就走的不太看得见了。

    “这孩子”,里正微微摇头。

    “五哥,你就放一百二十四个心吧,这孩子可神着呢,村里再恶的狗子看见他都一声不吭的绕着走。去年冬月围猎时,这孩子是第一次上山,可有人亲眼看见他用那把生锈的柴刀劈死一头狼。他三岁头上的时候,从咱村过的那算命瞎子摸了孩子的面相,大为吃惊,说是二郎真君转世呢,所以村里也就把他小名叫做二郎的。这事大伙儿都清楚,说不定以后,他会是我们村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呢。”先前的矮胖汉子说道。

    “希望如此吧,也不枉他娘一个人辛苦的把他拉扯这么大。天色不早了,明天还要上早工,大伙都散了吧,都散了。”

    …………

    …………

    天蒙蒙亮的时候,庄户人家的烟囱里都冒起了缕缕炊烟。

    村东头的三间茅屋,木栅栏围起不大的一个小院,倒也干净整齐。靠院墙整整齐齐码着一垛柴火,屋檐下挂满了风干的腊鸡腊鱼和火红的辣子。

    袁二郎早已起身,在院中已劈了半担柴火。

    “二郎啊,快去洗把脸,早饭已做好了,你吃过后把昨天砍得那担柴挑到城了卖了,换些针头线脑回来,我好做些针线活。还有,家里的盐巴快吃完了,在官盐店里兑些回来。”从西头的屋子里出来一个妇人,四十左右年纪,看上去比实际岁数要苍老一些,正是二郎的母亲秦氏。

    “好的,娘。”袁二郎答道。

    …………

    秦氏又帮二郎盛了碗粥,看着孩子拿饼的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老茧,心中一阵酸楚。这孩子,出生三个月便没了爹,本应是念书玩耍的年纪,却早早的便担起了半个家。好在在娘家时学得一手好针线,常常绣了些去集上卖了来贴补家用,辛苦到如今将他扯到到这么大。自己又识得几个字,农闲时教下来,孩子现在倒也还能初通文墨。想起没了的丈夫,又是一阵难过。

    “多吃点,多吃点,还有几十里路要赶呢。到了城里就把柴挑到吕相公府上,都是老主顾了,贵些贱些可别同人家争执,拿了钱早点买了东西就回来。”秦氏又叮嘱道。

    “还有,城里有很多耍钱、听戏的热闹地方,你年纪还小,可不能去。还有还有,看见有事的地方要绕的远远的,千万不要管人家的闲事啊。”

    “知道了,娘。来回六十里地,很快的。”二郎已吃完手中的饼,答道。

    其实袁二郎已不止一次去过清水县城,可每次去之前,娘都会嘱咐这番话。二郎是个孝顺的孩子,从来没有违背过娘的吩咐。

    …………

    清水县城。

    二郎把柴送到吕相公府上,拿了钱出门来到大街上。想着母亲的话,便往城西头的官盐店行去。行了半道,却见对面来了个矮胖汉子,正是村里卖山货的程阿狗。

    “这不是二郎吗,你来城里作甚么呢?”

    “阿狗叔,我娘让我来城里卖柴,换了钱好去官盐店里兑些盐巴回去,家里的盐巴快吃完了。”

    “那可正好,我去前面的悦来客栈取封信,回头就要到本县的盐正傅大老爷府上去。去年山货下来的时候,我给他府上送了几张上好的皮子,说是七月间来结账的。官盐店就在傅府左近,你同我一起去了,回头一起回村,也好做个伴。”

    “可是,我娘交代我了,买完东西就要回村里,不许去别的地方。”二郎挠了挠脑袋,为难道。

    “耽误不了多大时候的。再说了,我同傅大老爷府上是老主顾,他那官盐店柜上的刁大掌柜也是相识的,兑盐的时候说不准能饶你一文两文的。同去,同去。”

    “那……好吧,说了兑盐可以便宜的哦。”

    说完,二郎随同程阿狗去往悦来客栈,拿了家书便往本县盐正傅大老爷府上行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