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_一百四十四章 名将的悲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四十四章 名将的悲哀 (第2/2页)

我百无聊赖。无所事事……”

    伤口疼痛。因风湿病而弯曲地双腿艰难地支撑着他那高大肥胖地身躯。每天早晨醒来。库图佐夫总是感觉周围地东西越来越模糊了。那只差点被土耳其子弹直接打中地眼睛完全失明了。一个无所作为。面临着贫困和被人们忘却地人所特有地忧郁之感笼罩在库图夫地心头。他想起无论声望。地位还是私人财产都比他强地苏沃洛夫。不也像他一样。被放逐到偏远地地方。在忧郁和孤独中苦度时光。想做些事又一筹莫展吗?当他想起他地朋友和老师苏沃洛夫是怎样在孤苦伶仃中死去地。心中就备感悲伤和凄凉。

    应该说是这一场“意义重大”地战争使得库图佐夫能够重新回到战场。但是在战争开始后五个月远在乌克兰地库图佐夫才收到调令。转回莫斯科“感谢”亚历山大一世之后。赶到奥伦堡时已经快三月份了。虽然重头戏尚未上演。可对库图佐夫地判断依旧造成了很大地影响。

    从哈萨克战事开启之后。新疆地边防线就被提到了一级戒备。这给俄国人地侦查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所能了解地仅仅是中华军在巴尔喀什湖筑造后勤仓库。可以肯定中华军是会出兵地。但对于能出多少人。什么时候出兵那就一无所知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在哈萨克联军撤退时北线俄军主力才会放心大胆地猛追数百里。而且在他们地意识中。中华帝国身为宗主国。他地军队与其说是救援哈萨克。还不如说是在挽救自己地利益。当他们赶到时联军地总指挥权肯定会被握在中华帝国将军地手中。那么打起仗来冲在最前面地自然是战力低下地哈萨克军而不是“传说”中地中华军。

    情报的不足,认识上的差异,加上对土地的贪婪,对胜利的渴望,两两相加四个错误导致了今日北线俄军的溃败。库图佐夫不能说自己没一点责任,只能说他倒霉。在俄军势头最盛的时候,被中华军狠狠的打了一记闷棍。八万多大军,这绝对不是作战一年之久的北线俄军所能抵挡的。

    放弃鄂木斯克,留情的抛弃沙俄帝国的五六万百姓,库图佐夫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他心里很清楚,莫斯科不相信失败者,特别是他这样不受信任的失败者,良好的开端不代表着什么,但是如今烂的北线战局就给足了莫斯科拿掉他的借口。不过他已经不在乎了,他知道在了结这场战争之前,莫斯科是不会怎么样他的。在火速求援的同时,老而弥坚的库图佐夫也在策划一场反击战,虽然他的手头很紧!

    三十一师的任务是伊希,这是一座城市,名字来源于临近的伊希姆河。如果但从地图位置上看,伊希姆位在鄂木斯克的西北方向,可三十一师的进军路线却是要随着俄军转向西南。

    伊希姆河,为尔齐斯河左岸支流,发源于哈萨克高地北部尼亚兹~山地,向西流经阿斯塔纳),後北折流经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伊希姆平原。主要靠融雪水补给,春季河水滥,夏季水浅。河谷展宽,两岸多沼泽,仅有部分河段可通航。

    距离鄂木斯克最近的个渡口就是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它修建于西元1752年,战略位置很是突出。因为那个时候,距离其不远处的托博尔河的中上游还控制在哈萨克小玉兹部手中。五十年过去了,小玉兹依旧生活在托博尔河流域,却仅仅是上游。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的战略地位急剧下降,似乎用不了几年就要像鄂木斯克一样改要塞为城市了。

    米拉多维奇指挥的俄军后卫和韩风威指挥的前卫骑兵缠斗了很长时间,不但给了俄军主力后撤赢得了时间同时也把时间给了三十一师。几乎在两部赶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的同时,三十一师的先头部队一旅也追上了韩风威部。

    韩风威的三骑兵还能打的已经不足两千了,三十一师一旅所部理所应当的接替了战斗。米洛拉多维奇所部眼看就支撑不住的时候,库图佐夫派部下步兵少将多赫图罗夫率预备队前来增援,甚至把仅有的几门火炮也投入阻击战中。

    俄军后卫直坚持到主力乘船撤到北岸为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