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桃花小村,教书先生与老人 (第1/2页)
先生长得其实很迷人,棱角分明的脸上最吸引人的是那双眸子,如桃花,醉人而又风流。只是,脸上却没有什么血色,总有一抹惨白。 先生很年轻,看上去才行及冠之礼,但学识实在渊博至极,窗边的残缺典籍都让先生一字一句全部补全修订完整。最让他们这些村里人敬服的是,读书人讲道理,讲的是大道理,讲的是国家事天下事,出口成章,晦涩难懂。但先生讲道理,从来都是讲俗理,小道理,他们这些粗俗之人都能够明白的道理。 从不久前的立夏时分,先生便已经在村里授业有一段时间。每日早晨,先生按时到小房内为孩童讲课解惑,时间约莫三个时辰。下课之后,孩童便会散了结伴一起游玩,而先生也会偶尔在清溪源头处,静静站着,望着远方。 先生总是喜欢穿着一身青衫,即便青衫已经有些泛白破旧。村中妇人总会编织几件崭新衣裳给予先生,先生也总会笑着谢过,双手捧着衣裳小心存放起来,但依旧还是那身青衫。长久而来,村里人也就习惯了,也不去强求,他们明白读书人总会有些个性,只要先生自己喜欢就好。 傍晚时分,总有一位老人在村尾处,坐在摇椅上,看着夕阳垂暮,炊烟四散。老者头发斑白,身材瘦小,脸色总是一副欢喜相。老者姓白,在桃花村已经数十年,曾经他见过的黄毛小儿如今都已经成了独当一面的大汉,而如今他也是村里最德高望重之人,说话也是分量最足。 他说村里孩儿需要读书,读书可以修身养性,村里人也是深信不疑。而村中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位教书先生,也是因为老者说这位教书先生有真本事,值得托付。 桃花村中人口不算太多,但也是热闹繁荣,这些年桃花村也是由这位老者一手带起来的,老者也常笑言,这桃花村就是他的命根,他的财富,千万银两也不能买走。年纪大了也没什么愿望,也只想村里的人能够安稳幸福,过上想要的生活便好。 余晖将一道身影拉得修长,青衫布鞋,正向在椅上休憩的老人走来。老人张开打盹的眼睛,眯了眯眼,才看清眼前的身影。那佝偻的身躯慢慢坐直,笑问道: “先生,怎么来这边了?” 年轻的教书先生朝着老者行了小礼,便坐在老者身旁的小椅上笑答道: “村头处的风景无限好。每日早晨教书的时候,窗外的阳光总洒在我脸上,温暖不刺眼。在这里住了许久,村口处早晨的风景已经欣赏过了,也想来这边看看日落余晖,看看夕阳之后的风景。” 教书先生微微抬头,暮色浸染,湛蓝的天空逐渐黯淡下来。天空下村中的妇人做起了晚饭,灶房中升起了袅袅炊烟,而晚间的汉子逐渐从田里耕作回来,孩童也是在村里胡乱追逐嬉闹。 黄昏下的村庄,其实很温暖。没有豪门大阀中的条条框框,也没有皇室楼阁中的勾心斗角。普通人家也有普通人家的幸福,青菜鲜rou,黄昏美景,也是一种特别。 “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黄昏下的教书先生低声呢喃一句,偶来的清风吹起将前额的长发吹起,青衫也泛起白来。 “先生也觉得我们村里不错吧。”,白发老人笑呵呵地摇晃起椅子,“我们村虽然没有九州城都那样繁华昌盛,甚至在那些城中人看来,我们也就一处穷乡僻壤,没有城里面的热闹市集,没有那些华美的衣裳,没有高门大户。但是我们村里人不稀罕那些。我们有良田,我们有山有水,有风景。这样的乡下村庄才是我们喜欢热爱的。” “每逢我们村里有人出去的时候,我也告诉他们做人要念旧,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很多人做到了,但也有些人做不到啊。”,白发老者叹息一声,“先生没来之前,以前小村里也是出个几个有才的人,成年之后,他们跟我这个老头说他们要出去游历,闯出一番功名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我告诉他们,功名如何不重要,努力过问心无愧就好了。最重要是做人,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啊!可是,这些孩子出去了,那么久再也没回过来,这才是让我这个糟老头子最伤心的啊”,白发老人感慨万分,那摇晃的椅子也在吱呀吱呀地作响。 “也许他们还会回来,只是现在还没闯处一番功名罢了。年轻人总是心高气傲,以后总有人会回村的。”,先生看着老人摇头叹息,也是宽慰一番。 “最怕的就是他们已经高升,却舍不下荣华富贵,再也不肯回这穷苦小村。”,白发老人摇摇头,再次叹息。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