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曲目确定 (第2/2页)
碎的东西一大堆,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扛着这些东西往回走去;一到房子就开始安装烤rou架,分割鲜rou,半小时后一群人懒洋洋的坐在门口的草坪上,吃着烤rou喝着啤酒,望着天上的星星唱着乱七八糟的歌;这种感觉可比刚才好多了! 第二天练习结束欧德曼也没有留在房间里准备新歌,他********去了街上的电影院,想看看《音乐之声》还在上映没有,可惜的是等他去了之后才发现《音乐之声》已经下线很久了;他心中稍微有些遗憾,不过既然来了干脆随便找一部电影看看好了,欧德曼看了下上映的节目单,没有发现自己熟悉的片名,不过倒是看了个熟悉的导演名字——威廉-惠勒,《罗马假日》的导演,花了两个小时时间看完这部叫做《收藏家》的影片,从电影院里出来之后欧德曼对这部影片没多少深刻的记忆,倒是产生了另外一个想法,或许自己将来可以试着拍一部摇滚电影呢! 休息了两天,这天练习结束欧德曼重新回到自己的卧室开始琢磨起剩下的几首歌来;哎,最符合这个时代欣赏水平的巨星大概就是迪伦了,自己也记得好多他尚未发表的歌曲,不过都这么熟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啊!不过既然不能抄迪伦的话,那么抄一些带有迪伦风格的倒是没什么心理障碍;英国乐队恐惧海峡的核心人物马克-洛夫勒就深受迪伦的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在这张专辑里把他们的代表作《摇摆之王》放进去完全没有问题,而且相对于这张专辑里的其他歌曲,这首歌更适合在电台上播放,后世也是通过电台迅速风靡整个美国,有这首歌在的话相信有很多电台DJ会乐意播放自己乐队的曲子的。
除了恐惧海峡乐队,另外还有一位被称为“爱尔兰的鲍勃-迪伦”的歌手——凡-莫里森,这个家伙现在还在一只爱尔兰的不知名乐队里面,要到67年才会从乐队里出来并和大门乐队的另一位莫里森——吉姆-莫里森产生过一段交集;欧德曼选中的是他的那首《褐色眼睛的姑娘》,莫里森的文学造诣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高的了,这也让他的歌产生了一种文学艺术的感觉,这首清新风的歌曲也曾杀入美国排行榜的前十。 另外,莫里森和洛夫勒的吉他造诣都很高,这两首歌里的吉他演奏也在后世被评为经典,对于杜威来说可是一件好事儿。 第三首歌欧德曼选择了美国另一位诗人歌手——莱昂纳德-科恩的作品《电线上的鸟儿》,有人称他为“摇滚界的乔治-拜伦爵士”,这位比欧德曼年长十岁的歌手有着和拜伦相似的经历,在读大学期间获得一笔意外的遗产让他可以过得上很舒适的生活,美女、兴奋剂、环游世界,然后停在了希腊的一个小岛上,在这七年里他出了两本诗集和两本小说,销量超过百万;厌倦了地中海的安逸生活之后他来到美国的纳什维尔,在那里认识了民谣歌手朱迪-柯林斯,在她的帮助下进入乐坛,将他的诗作配上简单的和弦,开始游吟生涯。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诗人之心使民谣的情感表达和对生命细微处的沉思发挥到极致,而他独有的沙哑嗓音犹如历尽沧桑却又不忍弃绝尘世的智者。《电线上的鸟儿》就是这么一首歌,通过描述停在电线上鸟儿自在的神态,展示了一幅屡经挣扎后重获自由的心灵的画面,让人们的心胸豁然开朗:很适合这个时代渴望自由的年轻人倾听。 至于最后一首歌,欧德曼忽视了之前的哪些风格,拿出了琼-杰特的《我爱摇滚》,之所以打破之前那九首歌所营造的略显安静的风湿,是因为欧德曼想让重金属的时代早点到来,先把这首歌抛出去探探风声,如果反响不错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专辑就有目标了! 总算是搞完了,欧德曼揉了揉发酸的脖子,把乐谱收好,正要去洗澡休息的时候外面传来了敲门声,“欧德曼,有你的电话!” 起身到楼下拿起电话,正在电话对面的是哈蒙德,欧德曼和他没说几句就急匆匆的挂掉了电话,“嘿,伙计们,快点打开收音机,哈蒙德刚才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PS:这一章里的歌曲,第一首Dire-Straits的《Sultans-Of-Swing》;第二首Van-Morrison的《Brown-Eyed-Girl》;第三首Leonard-Cohen的《Bird-on-a-Wire》;第四首Joan-Jett的《:iI-Love-Rock-N-Roll》 感谢晚上爱睡觉1的打赏!哎,求一波收藏吧,一个人玩单机熬不下去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