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 好快的箭 (第2/3页)
开支,唯有这样才能应付一拨接一拨的征召。晋国最繁荣的国都附近是比较成熟的商路,但下手打劫风险过大,而甲氏这条新开发的商路则不同,过来交易的都是外国商人,这些商人即使被劫也无法向晋国政府投诉,只能自认倒霉。 况且甲氏四通八达,既连通潞氏、连通中山国、赤狄、卫国,还能间接联接燕国,在这块四不管的土地上也便于隐藏,便于销赃……唯一需要顾忌的只有商队主人、晋国倒数第一正卿、赵城小领主赵武而已。 而赵武在剿匪过后,快刀斩乱麻的斩断所有可以清查的线索——其中包括斩杀各家族的居中联络人长鱼矫,也表明了自己不追究的理解态度,可以让那些背后捣鬼的家族们彻底放心。 否则,担心阴谋败露的各家族一定会把赵氏当作公敌,必欲铲除之。 师偃想了想,翻了个白眼:“这些道理连我都要想半天,思路转几个圈才能明白过来,你说家主就能提前知道,做事处处预防……他有那么高深莫测吗?” 齐策呛了一下,他咳嗽半天,勉强回答:“偃,我知道你一心想要维护赵氏,现在家主做的事情,处处都在光大赵氏——即使家主没这么想,拾遗补缺是我们这些家臣的功劳。所以,即使家主没那么高深莫测,你我的责任也是将他塑造成高深莫测的人。” 师偃又想了一想,他竖起大拇指夸奖齐策:“我一向以为你出的计策过于急切,没想到这次却是我的想法急切了……不错不错,我听你的。” 齐策被师偃的话说得一愣,他也沉思了片刻,背起手来慢慢的说:“我的性格变了吗?或许是,主上曾经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也许我现在算个有恒产者,想的计策不免周全了一点……” 师偃哈哈笑了:“没想到你跟主上相处久了,居然也染上了主上那种喜欢自鸣得意的习性,哈哈,哈哈哈!……不过,我也确实小看了这位家主。你说的没错,今后我赵氏昌盛,还要多考家主的指引,我们这些家臣的拾遗补缺。策,多努力了!” 此时,一路向国都进发的悼公接到了国中情况的报告,他拍着腿大叫:“元帅,元帅,你快来看看,小武哥果然有本事……” 看到自己视若子侄的赵武受到国君的夸奖,此次出战收获不大的韩厥也很欣慰,他欣然的接过国内传来的文书,在战车上展开,并阅读起来。 悼公一边看着韩厥阅读,一边顺嘴称赞:“当初我让小武哥做武宫守卫,他便跟家臣制定出一套……叫做什么,对,。现在我们让他担任少司寇,他居然弄出一套规范的巡警制定来!果然有其祖赵盾的风范。” 韩厥一边看着国内传来的文书,也一边点头附和:“将制度规范化,并制定出是适合执行的表章与条文,这正是赵氏家族所擅长的。国君以后不妨让武子多做一些事情,以便让他制定出更多的规范条文来。” 韩伯现在看的书信已经带上了明显的赵武印记——自从赵武“发明出”造纸技术后,智氏首先有样学样,从女儿手里弄到了一整套的造纸流程,而后开始向外生产销售。韩氏、魏氏紧跟其后,相继拥有了自己的造纸厂……再下来,用纸与笔书写,就成了晋国的新风尚。 纸笔相对于竹简有着不可想象的优势。首先,一根竹简上只能书写七到十二个字,一卷竹牍十二根到二十四根竹简,最多记录两三百个字,却重达数斤。要想书写上万字,需要的竹简,用一辆牛车都拉不动。 但现在,如果写成蝇头小楷的话,一卷纸能书写四五千个字,数万字的文章只需要轻飘飘的几卷纸。 以前竹牍时代,为了节省地方,节省重量,古人书写的文章尽量追求简单,但现在有了纸笔,春秋人已经可以把事情记录的很详尽。比如这份传达给国君的这副卷轴上,不仅详细记录了赵武所建立的警察部队的体制,而且也详细记录了赵武所采取的划片区负责制,以及赵武所规定的警察的职责与权限——这一切不过是照搬了现代警察体制,却让春秋人叹为观止。 韩厥不好意思狠狠赞扬赵武,他扫过国内的司法变革情况,接着,看到荀罂叙述的国内经济状况、农业生产,而后将卷轴递还给国君,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儿,开口问国君:“君上,你猜这副卷轴是谁书写的?” 国君没想到韩厥会问这个问题,他展开文卷看了一眼,摸不着头脑的反问:“这是荀副帅派人传递过来的,应该是他的书记官记录的吧?” 书记官这个职位也是新出现的。因为赵武性子懒,取得一定地位后,他便不再亲自动手书写文书,而让自己的手下代为书写,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对春秋文字的笨拙,没想到却让人高深莫测的以为赵武在炫耀自己的家族历史——因为在春秋时代,一个家族是否悠久,全看这个家族在简牍时代,能培养出多少有用的人才。 韩厥指点着国君手上的书卷,解释说:“这卷文书的书写风格明显带有赵氏的风格——我当然不是说这书卷中出现了许多新词,而这些新词是由小武最先说出来的,我说得是这种记录文字的方式:每段文字的抬头总是空两个格,整篇文章分布不同的段落,每个段落讲述一个意思或者一件事。 这种记录方式是赵城学堂里教授的,它确实利于阅读。你如,如此大段的记录,你我刚才看下来,竟然毫不吃力。” 国君听到韩厥解释,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卷,稍稍回想了一下,反问:“韩伯想说明什么——我细想了一下,果然如此,以前阅读竹牍,每一片竹简上都写的密密麻麻。后来阅读纸卷,习惯了这种文书分段、每段有空行、抬头空两个格的书写方式,倒没有像韩伯这样观察细微。” 韩厥点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