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七章 唯余马首是瞻 (第2/3页)
方归来,一直拼命发展水师,他享有匠器大师的名声,我不能预测赵氏现在的水师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水师是我们的最后屏障,如果我秦国失去水师,晋国就可以逆流而上,直接攻击我们的都城了。所以,除非万不得已,我决不容许任何人拿水师冒险。” 赢颂说话时,河对岸,由于船只有限,联军许久无法确立军队渡河序列。诸侯的积极性相当令人失望,各国人马相互观望,荀偃指望晋国的坚定盟友孙林父,但这位卫国执政推脱说:“我卫国甲杖不全,缺乏渡河的船只,再说,卫国国内动乱刚刚平息,不敢在这场大战中担任先锋。” 此时,晋悼公自己留在在秦晋边境的武威堡,前线,晋国八正卿都到齐了,甚至包括七岁的荀盈。 荀偃转向赵武:“我听说赵氏这几年一直在规划发展水运,赵氏能调来多少船只?” 赵武摇头:“从甲氏调来船只,还不如在这里架桥——现在我们的造船技术并不过关,从黄河把船行驶到泾水附近,耗费的时间还不如直接在泾水边造船呢。但如果我们有造船的功夫,不如直接造一座桥。指望船只一船一船的摆渡士卒,一次能运多少士兵渡河,万一有事,我们靠船只调兵吗?但如果造一座大桥,则我军进退自如。 泾水并不宽阔,北方的河流,水深也并不深,浅的地方甚至可以涉水过河……就让我们造几座桥吧,如此一来,军队随时可以从桥上通行于南北岸。” 荀偃拍板:“你立刻带领上军与新军一起建桥,我要求十天内修好三座通向北岸的大桥。” “十天,我给你造六座大桥”,赵武斩钉截铁的回答。 新军加上上军,士兵总数将近五万人,加上辅助兵、奴兵、仆兵、徒兵,总数达到四十万。 这么多人手一起动手,赵武说建造六座大桥,那是真谦虚……他最终建造了十座桥,分布在河岸上下二十里范围内。 大桥建好,荀偃催促各国联军动身,晋国大夫叔向被派去催促鲁国。鲁国要依仗晋国庇护,鲁国主帅叔孙穆子满口答应:“没问题,我们鲁军将第一个渡河,但我们希望赵武子陪同我们,屏护我们的侧翼。” 晋国大夫叔向很为难:“上军将带领新军与上军彻夜不断的伐木,十天里都没有休息,元帅已经许可他们作为垫后……” 鲁国主帅叔孙穆子皱了皱眉:“好吧,即使没有人陪伴,我们鲁军也将当先渡河。希望晋国解决了西线危机后,能够想到我们鲁国的危难,那样的话,哪怕我们鲁国这支军队全部葬送了,我也对得起国家。” 叔向郑重的行了个礼:“元帅已经说了,武子就在今年,战后就出使鲁国。” 叔孙豹跳了起来:“告诉元帅,我们鲁国人拼了。” 晋国大夫叔向马上回答:“许国人将追随你们后面,许国带兵的统帅是赵氏家臣武鲋,你应该放心的。” 叔孙豹大喝:“武鲋一向统领赵氏武士在家留守,现在赵武子肯把他拿出来,统领许国的军队屏护我们,这是赵武子对我们的照顾,请看我们鲁国人的勇猛吧。” 稍后,叔向抵达联军营寨的郑**营。 郑国刚刚归附晋国,这是他们首次参加由北方诸侯组成的联军。帅军的司马子硚听说卫**队推脱不肯上前,他立刻坐不住了,动身赶往卫**营,先找到了卫国大将北宫懿子,劝解说:“亲附别人而又三心二意,没有比这更让人厌恶的了!我们郑国此前的例子摆在前面,卫国不能不警惕啊。 如今卫国才经历过一番动荡,你们被驱逐的前任国君还守在边境上观望,如果卫国这次出战中得罪了霸主,没有霸主的支持,你们回去怎么向国家交代呢?” 子硚说完这话,孙林父满头大汗的从帐后冲了出来,他握住子硚得手感慨说:“郑国有这么明智而贤能的大臣,今后郑国一定能够崛起。我孙林父最近太顺利了,以至于不记得天高地厚,这次多亏了你的提醒,请容许我追随在你的战马后面,我们两国一起渡河。” 二等强国里三个国家动了,联军总算受到鼓舞,纷纷表示愿意渡河——荀偃下令:由鲁军率先渡河,卫国郑国紧随其后,许国作为后锋,渡河后守卫桥梁,而后晋国中军为第一锋,下军为次锋,上军为殿后,新军留守河南岸;晋军渡河后,其余列国再跟随下军的脚步,陆续渡河。 荀偃的排兵列阵违反了晋国惯常的作战风格——晋国平常作战排列的是五阵,中军是指挥中枢,一般不首发出阵,这次荀偃颠覆了晋国惯常做法。 大军渡河后,鲁国、许国、郑国、卫国四**队为先驱,缓缓的逼近秦国棫林城——秦军大部队就停留在泾阳,庶长牙忧心仲中的看着城外铺天盖地的军旗,对赢颂说:“公子,我们已经退无可退。” 赢颂神态轻松:“那就战吧,你死了我填上去,我死了——寡君正在后面整理军队,我们如果都死了,寡君将带领军队亲自上阵……秦国的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庶长牙询问:“公子,我们在泾水上游的投毒工作完成了吗?” 赢颂回答:“已经往河中投放了一百多匹瘟马,还有死尸,鸡鸭尸体无数。” 庶长牙又问:“晋国人不熟悉地理,今夜我们是否可以发动夜袭?” 赢颂大惊:“不可,对面有赵武,这家伙是属乌龟的,多年来只有他偷袭别人,没有别人偷袭他的份,我们秦军在武威堡吃过亏,不要再出去讨没趣了。” 庶长牙问:“我赵氏释放的军官听说,赵氏擅长单骑走马,突击速度很快,怎么这次没有看见他带骑兵来?” 赢颂回答:“赵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