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荣禄出山 (第2/2页)
“估摸?这么重要的物资,你居然用估摸?” “呃……爷,我这就去发报,询问军火到哪里了!” 没敢再分辩,金二没等载洵再次开骂,立马转身跑了出去。提督大人明显正在气头上,南洋新军未成,手中兵力捉襟见肘,袭取琉球的重要行动只能派出五百老兵,这让载洵郁闷不已。 当然也不是真的不能派出更多的兵力,只是因为……载洵很清楚,这个时间段,在琉球的行动只能是牵制,真的让小鬼子意识到了南洋的威胁,放弃辽东的战事,转而专攻台湾,那可没人敢保证李中堂仍会挥兵南下,与南洋戮力同心。 与洋人打交道,老李同志没占过啥便宜,可是坑自己人,“那老爷子精明着呢!” 说到底,还是自己手中的实力和权利都不够,否则,何至于这样行事处处受制?好在,趁着小鬼子要打进来的这空档,终于拿下了练兵大臣的名头。 载洵匆匆赶回福建,将必要之事安排妥当,便要再度北上。新军编练,比之南洋诸镇,北洋六镇则更为艰难。虽然,淮军主力尽皆东征,李鸿章在朝堂上孤木难支,无奈让出练兵大臣一职,但京师周围尽为北洋势力。北洋基层军官又大多出自北洋武备学堂,而暂为北洋六镇统带的胡燏棻又态度暧昧,虽征兵组员中规中矩,实际上却是摇摆于后党与帝党之间。 “必须要尽早北上,掌控北方新军,至少是不能为……北洋所控。”
没有人比载洵更清楚这股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之强,也可以说是对中华的破坏力之强。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 北洋军阀混战,的确是在中华的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北洋军绝对是那个时代中华战斗力最强支军队。军人,本应是保家卫国,可北洋军最终沦为军阀们为了自己的私心和野心相互混战的工具,那并不是士兵们的错。 一支擅战的军队,却没有为民族崛起贡献更多的力量,不可谓不是北洋军的悲哀。但这一世,载洵绝不允许北方新军再次走上悲剧之路。或许另一条路会牺牲更多,但至少是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死的光荣,死得其所。 “二,军火到哪了?准备一下,我们连夜就出发!” 看到金二小步跑过来的身影,载洵握紧的左拳狠狠的捶在黄梨木小方桌上,以示自己要改变北方新军命运的决心。 “爷,王爷密电!” “嗯?”看到了金二有些灰败的脸色,载洵的心中不由的一颤。“不会是在这个关键时节,出了什么差错吧?” 也不容多想,抬手接过电报,载洵的目光只扫了一行字,便立马心凉了半截。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西安将军荣禄奉召入京,授兵部尚书兼步兵统领,总理练兵处。 换句话说就是载洵这个钦赐练兵大臣,只当了不到一个月,便被架空了,真正的实权被转移给了荣禄。对于荣禄,载洵当然再清楚不过,辛酉政变诛杀肃顺时,荣禄便是急先锋,太后的绝对亲信。两宫垂帘后,还是醇亲王把他提拔到内务府总管大臣的位置上。后来又与军机大臣宝鋆闹僵,被人弹劾贪污而告病免职。 赋闲在家十年方再被启用,于三年前出任西安将军。 当时,朝野上下便一致认为这是太后念旧,荣禄会被再次重用的前兆。没想到醇亲王刚因避贤而归府颐养,荣禄便窜了出来,而且是一下子……抢了载洵的风头。 不用说,这又是太后的制衡之术,又亦或是老佛爷认为载洵与光绪这哥俩走的太近了,会影响圣母皇太后的无上权威,所以就要敲打敲打了。 就是连醇亲王亦在电报中劝诫载洵,“吾儿切记木秀于林,以汝年纪,莫再强行出手,自必安之。” 老爷子一辈子都是谨小慎微的性格,加上载湉入宫为帝,对于他的打击也太大了些。自辛酉年一路走来,更是见惯了朝堂上的风风雨雨和慈禧覆手为云的铁腕手段。 “只要这天下,还是爱新觉氏的天下,那便由得她吧!” 不止一次,老王爷对载洵耳提面命。可这一次……载洵手持电报纸苦笑着频频摇头,“这历史车轮的惯性……可真特么cao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